作者 | 关关
高考成绩放榜,各地学霸陆续出炉。
有的让同学一口气说出18个“好”字,
有的孩子考了900满分,让全家都沸腾了!
有的两科满分,总分700分,让老师激动得一口气跑了3层楼!
还有的让平常寡言少语的老父亲,都潸然泪下,偷偷抹泪……
家长群里纷纷说:别人家的孩子,真羡慕啊!接好运……
可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神仙】孩子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
哪有什么一鸣惊人的奇迹,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学霸,发现他们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身后,都站着摆渡人。
那些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上面那个考700分,把老师激动得一口气爬了3层楼的同学,
叫粱钧天,来自四川绵阳,
更令人惊艳的是数学和物理都获得了满分。
学霸考生,一般都分为天赋型和技巧型两种,
而粱钧天说自己是典型的技巧型学霸,因为他的学习和考试都是有方法,有技巧的。
被问到学习经验,他说:从小打好基础很重要,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他很会规划时间,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总是先学习,再玩耍。
他经常跟老师沟通,不会的就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很好,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不会想玩的事。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多重要呢?
去年湖北武汉的女学霸瞿璇,高考考了693分。
但是在同学眼里,她却是一个“黑马”。
瞿璇(右)和班主任蔡金荣老师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高一的时候,她的成绩不算靠前,但到了高三,她基本上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谈到她逆袭的方法,瞿璇的班主任就说了一句话:【她基础特别扎实,学习习惯特别好。】
而瞿璇的妈妈直接说:“她高中的时候我很少操心”。
但你如果真的把这个操心,理解为两手一摊的“撒手不管”那就错了!
现在的少操心,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耐心地培养和修炼。
瞿璇的妈妈说,她希望让女儿养成阅读习惯。
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以表演角色的方式给她讲故事书,后来孩子每次表现好,都会自己要求用书作奖励。
只要给她书看,她能看一天。
所以,长大后的瞿璇很喜欢读书,阅读、学习时,她都很专注。
你看,什么是真正的放养?
放的是思想,养的是习惯。
看过很多状元父母的采访,发现天才不可复制,但优秀一定有迹可循。
从小帮孩子培养好习惯,就是父母给孩子从小营造的家庭环境。
之前高考730分的广西学霸杨晨煜的妈妈,谈到培养经验的时候说:
孩子肯定要从小培养。
所有的习惯必须要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
“监督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
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丢个孩子在那里拿着手机就OK了。”
只有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武亦姝妈妈说: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
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多大的房子,车子,
而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操场上特别活跃的孩子,一般学习也很优秀。
媒体采访高考学霸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他们并不死读书,平时都挺会玩的。
今年,山东青岛的江杲坤考出了695分的成绩,
爸爸说从小并不让他刷题和搞题海战术,反而兴趣爱好比较多,体育方面的球类运动也很多。
湖北的唐楚玥更是兴趣广泛,会弹钢琴,能演话剧,运动会200米跑还能拿第二名。
清华才女武亦姝,不仅熟读诗词: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还写了一手好字:
(武亦姝书法)
(武亦姝书法)
杨晨煜,不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长,参加过学校的足球联赛,书法和画画也相当了得。
深圳的温卓越,高考作文拿了满分,不仅是因为知识扎实,更是因为写了一手漂亮的好字。
山东的孟令昊711分考上清华,喜欢拉大提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拿下了大提琴十级证书。高中三年,每天都要练两个小时。
运动、书法、弹琴、画画……这些兴趣爱好,
和学习,看起来是毫不相关的两件事,本质上是一脉相通。
靠的都是专注力、坚持、自律、认真。
是日积月累的坚持与恒心,更是寒冬烈暑在球场上、琴凳上、书桌上修炼的安静与从容。
宋庆龄先生曾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学霸的家长们更是深知这一点,他们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
在山东,
父亲从小就在家里各个角落放了很多数学书,
七岁那年,韦东奕不经意翻开了一本,痴迷的忘乎所以。
那本书叫做《华罗庚数学》,
后来,他拿下了第49届、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丘成桐数学大赛大满贯,
人送外号韦神,学术界几乎封神的天才。
在湖北,
2岁那年,颜一瑾的妈妈就陪她趴在桌子上用彩笔画画,
小学的时候,每个月全家都要去武汉美术馆看一场艺术展,
后来她喜欢动画,逛漫展,
高考的时候,拿下了湖北省美术设计类第一名,
通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校考。
在北京,
从3岁开始,妈妈就带着易烊千玺不断尝试,
舞蹈、书法、打鼓、唱歌、变脸、葫芦丝……
从被妈妈引着,到慢慢发现自己的天赋,再到慢慢喜欢,
最后拿到中央戏剧学院,文化课和专业成绩双料第一。
光是引领够吗?
不够,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应采儿分享鹿晗的学琴经验:
“你为什么弹那么好?”
“都是小时候我妈严出来的,她就坐旁边看我练琴。”
她让Jasper学习的时候也说:
“学习是很难的,没有别的办法,你只有这么记。
要么你全神贯注,尽快学会,要么你就会每天重复相同的痛苦。”
即使天才如郎朗,也是在夜以继日,数十年的汗水泪水交织中,才谱下无限风光的一切。
蔡康永先生说过一段话,非常认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生活里,天才是极少数的,有些孩子未必聪明过人,但是他们之所以成功,
就是因为在父母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且努力坚持了下去。
就像莫言说的: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兴趣是父母播撒的种子。
潜移默化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词。
你放进去的是偷懒和投机取巧,得到的是竹篮打水。
你放进去的是时间和一心一意,尝到的是苦尽甘来。
不是鼓励孩子当学霸,也不用非把孩子培养成学霸,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是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的坚持、专注、认真、持之以恒……这些优秀品质,本身就值得孩子受用一生。
所有一鸣惊人的奇迹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所有不为人知的惊喜背后,都是咬紧牙关的努力。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杨绛先生谈到家庭教育也说,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孩子的好习惯,考验的其实就是父母的自律性。
好的房间布局,竟然能养出学霸?
国外一位教授和一个建筑咨询公司,调查了200多个学霸家庭,发现了布置房间的2个秘诀。
第一,不要把孩子关在儿童房。
如果你留心观察最近几年的教育转变,
就会发现:
死记硬背的题目,越来越少,
而描述性问题,逐渐增加。
把孩子写作业的地方,从儿童房搬到客厅、餐桌,
多和他沟通,鼓励他表达自己的看法。
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不仅会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他们还会更自信,愿意主动学习。
第二,让孩子在家里随时都能够拿到书。
家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拿来放书:
不用拘泥于书一定放在书柜。
武亦姝的父亲就是如此,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卫生间,随处可见都放着书,
从历史哲学、社科文化、到寓言绘本……
一家人一起看书,一起讨论。
最简单的自律养成法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自律能力有待提升,
可以试试《微习惯》中的方法,
把孩子的学习任务进行细化。
比如:把每天写作业,做运动,
变成每天读书半小时,跳绳20分钟。
只要完成关键的2个动作,
这就算自律成功。
再比如,原来对孩子的要求是“学英语”,
现在改成读课文10分钟,背单词20个,
把有难度的事情细化、分解成孩子努努力就能够到的小目标,
他才不会抵触,更愿意付诸行动。
训练孩子“上瘾式学习”。
什么?
学习也可以像打游戏一样上瘾?
可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峰终定律”。
是说人对一段体验的感受,是由高峰和结尾决定的。
我们可以把孩子平常学习的高峰
“啊,这道数学题,太难了!”
结尾:
“太烦了,不想学了!”
全部变成像打游戏一样爽,
不断收到正面反馈,
这样孩子的学习体验就很快乐!
先说高峰。
让孩子体验小小的成就,并且及时正面反馈、鼓励。
“宝贝,你现在正确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哇,你字写得比昨天进步了。”
“宝贝,我相信你。”
……
再来看结尾。
有的孩子作业都提前完成了,
家长却说:“还有一本练习册,来,咱们趁胜追击。”
这就会把孩子已经积累的正面体验消磨掉了。
所以,不要趁胜追击,而是吊一点点胃口。
当孩子激动地跟你说:“我都做完了!”,
你就可以说:“好棒啊,咱们休息休息,你想去公园玩吗,我可以陪你。”
孩子反而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全国68位高考学霸家长总结的经验: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爸妈都在孩子面前看书,无论真假。
安徽理科学霸董吉洋说:“偶尔我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
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言传身教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耳提面命。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孩子,字练得好,说话出口成章,
背后可能是父母从小坚持阅读,带孩子走进自然,见大海,见星辰,也见田野,提高他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喜欢运动,
背后可能是父母一起锻炼,周末去爬一次山,骑一次车,忙趁东风放纸鸢,听取蛙声一片。
爱看书的父母,才能养出耐得寂寞的孩子。
爱运动的父母,才能养出不怕流汗的孩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简单的。
就像一个网友说:
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龙,但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变成一个成熟独立的大人,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自由,都很贵。
无非就是,现在辛苦一点,以后就会幸福得多。
有远见的父母,是要给孩子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是高效率的陪伴,是以身作则的自律,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风筝为何飞得高,因为地上有人蹒跚奔跑。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的奇迹,不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哪有什么横空出世的天才,不过是夜以继日努力之后的,如愿以偿,苦尽甜来。
—— End ——
作者:关关,自由撰稿者。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