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个月,一直说战略防御方是否能获得大口径的自行大炮和配套的大量弹药,是今后战争局面能否发生较大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装备因素。果不其然,在西欧的某风车国同意直接提供一批现役的PZH2000重型自行大炮和配套的弹药之后,现在西方主要军事强国都开始提供这类重炮。比如美国陆军了提供M109A9自行榴弹炮,还有钛合金制造炮架的M777超轻型牵引榴弹炮;瑞典同意提供博福斯FH77榴弹炮,德国同意提供PZH2000,英国已经提供了数十门AS90自行火炮,甚至法国也同意提供凯撒榴弹炮。这样一来,战略防御方几乎可以很快获得至少5个西方军火生产强国的至少6种大口径主力火炮。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多型号的火炮,突然集中出现在同一个新用户手里,会不会出现弹药使用和供应的混乱?其实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
因为以上6种来自5个国家的大炮,全部是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或者自行加榴炮,不但口径完全相同,而且炮弹和发射药的规格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基本统一。也就是所有这6种155大炮,它们使用的都是北约标准的制式弹药。虽然来自5个国家有6种炮,但是弹药只需要供应同一系列就足够了。说同一系列而不是说同一种炮弹,主要在于同一门大炮,在实战中也不只仅仅携带一种炮弹。比如一门155口径的加榴炮,既可以发射激光制导炮弹,也可以发射远射程的底排枣核弹。激光制导炮弹最大射程不超过30公里,这是因为激光制导炮弹为了精确命中,飞行中会展开复杂的气动操纵面,这样就会导致炮弹飞行阻力增加而射程减小;而底排弹的射程却可以高达45公里以上,可以和激光制导炮弹相互配合使用。
而只要是北约制式标准的155激光制导炮弹和155底排弹,不论具体是哪个国家生产的,都是可以用以上5个国家的6种155大炮发射出去,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炮弹和火炮配合的后勤压力。体现了北约(瑞典是非北约国家但是一直实行北约标准)早早统一制式标准弹药在实战中的好处。北约标准弹药统一的不仅仅是炮弹。而是从最基本的步枪和机枪子弹开始。比如二战以后的7.62毫米口径和51毫米长度的大威力步枪子弹,就是“北约弹”的开山祖师,被称为NATO弹。NATO就是北约组织的英文缩写。1953年12月,7.62毫米口径的 NATO弹,被确定为北约制式步枪弹,作为北约制式步枪、轻机枪的通用弹药,配用于所有北约7.62毫米口径的制式武器。而此后又把12.7毫米的大口径子弹作为大口径机枪的北约标准子弹。到了196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小口径步枪,
NATO标准步枪弹的口径从7.62毫米降低到5.56毫米。因为7.62毫米步枪子弹影响巨大,二战后不但北约国家,就是华约组织中的一代名枪,AK47也采用了7.62毫米口径,这也算是二战传统的延续。不过AK47使用主流子弹,在保持口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威力缩减,减少了发射药的总含量。这样其子弹总长度就比NATO弹缩短了10毫米,这就是最常见的AK47使用的7.62毫米口径的41毫米中威力步枪子弹。虽然同是7.62毫米,但是子弹长度不同,不能适应不同的枪膛体积,因此在战争中当时的北约弹和华约弹并不能互换使用。虽然在越南战争中有美国士兵捡起AK47作战的实例,但是因为没有持续的子弹后续供应,美国兵打完了AK47里面的子弹,还是要扔掉再用自家的卡宾枪。到了当代,各国步枪子弹普遍小口径化之后,
非北约标准的子弹的口径和北约标准都不再一样了。比如AK74突击步枪发射的基本都是5.45毫米的子弹,比北约标准的5.56还小;而东方大国则独立采用5.8毫米的主流步枪兼通用机枪弹,这三者完全不可以互换使用。当然对北约内部来说,不但子弹通用,就是炮弹也基本通用。北约国家的主力火炮除了155口径外,主战坦克多采用120毫米口径滑膛炮,而非北约国家则大量存在152毫米口径的大炮和125毫米口径的坦克滑膛炮。除了子弹和炮弹的口径统一外,北约还会有限开放组织内部国家的战机,对携带的部分导弹,采用统一的制式接口和源代码。比如AIM120中距弹就可以挂载在出口的F15、F16和F35上正常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