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月经初潮,妈妈用三句话毁了她,缺失的性教育究竟有多可怕?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它的首次登场,必然伴随着恐慌、羞涩、迷茫等负面情绪,需要母亲及时引导。
可现实生活中,似乎很少有母亲主动跟孩子讨论“月经”这个话题。
尽管大家已经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互联网高度发达,可大家对包含月经在内的“两性话题”依旧避而不谈。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女儿月经初潮,妈妈用三句话毁了她
胡可可今年10岁,她从小出生于单亲家庭,母亲独自一人抚养她长大,家庭的不完整,导致这个女孩性子有些内敛,在班级里总是默不作声。
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忽视了她的存在。
可可第一次“高调露面”,就发生在昨天。
上了一节运动课的她,感觉肚子异常不舒服,屁股那里也有黏黏的感觉。
为了缓解身体上的不适,她只能忍痛跑去讲台附近接点热水,没想到刚打上水,就被班级里的女同学叫住了,紧接着就传来了男生的起哄声。
一位好心的女同学把她叫过去,悄悄地告诉她,“你裤子上流血了……好像是……“
反应过来的可可,脸色涨红,在同学的帮助下,提前请假回家。
恰好在家处理工作的母亲,看到女儿的身影,吓了一跳,以为她在学校遇上了什么事情。
看着女儿支支吾吾的样子,她连忙追问了几句,结果就看到孩子的裤子上面一片红色。
“你怎么搞得这么脏……”
“你有没有在外面瞎交朋友,‘脏东西’也来得太早了吧!“
“明天就带你去检查一下,成天尽给我惹麻烦!”
“你怎么搞得这么脏……”
“你有没有在外面瞎交朋友,‘脏东西’也来得太早了吧!“
“明天就带你去检查一下,成天尽给我惹麻烦!”
看到因为月经初潮满脸紧张的女孩,母亲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安抚和引导,而是加重了女儿的“羞耻感”,把正常的生理变化形容成“脏东西”。
甚至把“月经”跟两性交往联系起来,质疑女孩的人品,这种教育无疑是错误的。
它很容易导致女孩日后出现“月经羞耻”,还会拥有不正确的两性观念。
孩子月经初潮,妈妈正确的做法
1、做好个人卫生护理指导工作
经期女孩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加之她们身体的构造问题,所以比较容易细菌感染。
妈妈可以叮嘱女儿在这段时间多注意个人卫生,卫生巾每2~3个小时换一次,每天用流动的清水清洗身体,毛巾多消毒,尽量不与家人的一起清洗。
2、做好生理卫生知识普及工作
通常月经初潮的来临,就伴随着女性身体器官的成熟,她们多半已经具备了生育能力。
这时妈妈需要给孩子适当科普关于避孕的知识以及健康的两性交往准则,教育女孩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学会与异性保持正常的交往界限。
3、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很容易害怕和恐慌,尤其是一些来得比较早的女孩,甚至可能会因为身体跟大家不一样而倍感羞耻。
这时妈妈要好好安慰女儿,告诉她们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它代表着你们成为了“大女孩”,多跟她们谈心来消除孩子的紧张。
另外,生理期间女孩身体激素分泌紊乱,容易郁闷、暴躁、情绪不稳定,母亲也可以多开导她们,帮助女儿走出阴影。
既然提到了关于月经的话题,今天就来给大家延伸说一下如今两性教育的缺失现象。
缺失的性教育,害苦了孩子
在大部分中国父母的潜意识中,“性”似乎是一个禁忌话题。
大家默认它是肮脏的,是玷污孩子纯洁心灵的。
可实际上,它只是被我们大人误解了。
它并非是我们想的那种擦边话题,更多的其实是帮助我们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月经“,同样属于性教育的范畴。
父母通过系统地教学,让女孩了解,月经是从何而来,在经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卫生巾如何正确使用,多久换一次等等。
父母通过系统地教学,让女孩了解,月经是从何而来,在经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卫生巾如何正确使用,多久换一次等等。
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抵消女孩心中对月经的恐惧,正常地面对它,并学会注意经期卫生,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反之,父母的遮掩态度,谈“性”色变,反而容易导致孩子们对它有错误的认知,未来做出后悔终身的举动。
尤其是对女孩来说,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家总是过分强调“贞节”对女孩的重要性。父母更加不愿意跟女孩深入交流这个话题,生怕她们走歪。
然而,你们的“不作为”,恰好可能成为她们未来被伤害的突破口。
之前在网上就看到一个女孩,稀里糊涂被男孩骗,结果意外怀孕了,等到肚子慢慢隆起,被家人发现送去医院检查才发现。
而这个悲剧的产生,就是源自于她从小活在一个过分单纯的环境中,父母从小没对孩子科普过生理知识,以至于女孩几个月没来月经也从未怀疑过,她甚至以为这是正常现象。至于避孕知识、妊娠反应更是一无所知。
综上所述,我们就能发现,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必不可缓的,父母要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