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方养生指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的饮食关注也越来越精细了,很多朋友也开始纠结一个问题——吃鸡蛋到底是有益健康还是有害健康?
浙江相关研究:多吃鸡蛋,会增加心血管和癌症死亡风险?
鸡蛋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但是这些胆固醇对于我们的心血管健康有影响吗?是不是会缩短人的寿命呢?
很多学者都对这方面的研究颇感兴趣,我国浙江大学的一些学者就对此进行了研究。
从1995年开始,研究人员已经对521,120名参与者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后,研究人员分析了他们的饮食习惯,想要看看他们每天吃了多少鸡蛋,摄入了多少胆固醇,并且通过调查问卷得出了初步的结果。
这项研究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11年末才随访结束,换句话说,平均的随访时间在16年左右。
在这16年间,有129,328人不幸去世,在分析死亡原因之后发现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并不少,有38,747名。
研究的结论是:每周吃3-4个鸡蛋会让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6%,死亡风险增加8%。同样,每天摄入300毫克胆固醇会让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7%,死亡风险增加18%。
看完这项研究,很多朋友会觉得鸡蛋就真的不能吃了,或者是吃鸡蛋时,该把蛋黄丢掉,先别着急,等看完下面的理性分析再做决定也不迟。
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鸡蛋的摄入量之外,与疾病、心理因素、生活环境、肥胖、个人情绪、运动量、服药量等原因息息相关,不能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直接认定吃鸡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癌症死亡率。
首先,饮食类的观察性研究会存在潜在的混杂因素,很难完全校正,该研究作者就指出:在美国,吃鸡蛋的居民往往有吸烟、锻炼少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吃了较多的饱和脂肪和动物蛋白。如此一来,未必能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都归因于鸡蛋。
其次,该研究居民的平均年龄62岁左右,平均体质指数约27,也就是说研究群体偏向于超重中老年群体,不能代表所有人群。
所以基于目前的证据,建议以国内研究结果为准,不要太和鸡蛋“过不去”。
并且鸡蛋本身体积就小,胆固醇含量就更低了,相比于其他大鱼大肉,鸡蛋的胆固醇含量更是不值一提,且鸡蛋除了胆固醇,还有更多有益于身体的营养物质。
比如说蛋白质,叶黄素、玉米黄素、维生素B12、卵磷脂、维生素A、D、E、K,磷、铁等矿物质。是名副其实的“营养宝库”。
人体内的胆固醇,70~80%是由肝脏合成的,只有小部分来自膳食胆固醇,日常饮食时,不需要太担心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
如果一定要给它限个量,可以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300mg,掌握正确的鸡蛋烹饪方法,少炸少煎,少吃动物油、奶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天不超过一个鸡蛋可以说是很严格的限制了。
在做法上,推荐水煮蛋、鸡蛋羹。
水煮蛋是鸡蛋最健康的食用方式,制作的过程中不用添加任何调味,只要将鸡蛋放入清水中煮,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将鸡蛋煮的老一些或嫩一些,建议水煮10分钟左右,这时鸡蛋既能杀死细菌,保全营养,又不至于影响口感。
鸡蛋羹口感滑嫩,味道鲜美,也是鸡蛋健康的食用方式。只要将鸡蛋打散,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后,根据口味需要加入适量调味,以及葱花、银鱼等配料,然后放入火上蒸煮,8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这种烹调方式不会破坏鸡蛋内部主要的营养成分,但水溶性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会有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