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数天前,黑客组织Rhysida声称入侵了索尼旗下游戏工作室Insomniac Games,并且其陆续曝光的一系列文件中,除了透露该工作室的具体游戏制作预算,以及即将推出的《金刚狼》等游戏外,甚至索尼对于其游戏开发成本越来越高的担忧也被公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被Rhysida方面上传的海量文件中,有部分就指向索尼计划将旗下的PS Plus订阅服务扩展至更多平台。
根据相关文件显示,索尼内部将这一计划称为“Services 3.0”,旨在“通过多平台统一订阅方案来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具体来说,就是将PS Plus订阅服务从现有的PlayStation平台,扩展至PC、手机、平板电脑、浏览器,以及智能电视等主流终端。其中还提及,“Services 3.0”的具体操作是在其中整合R星的GTA+、Disney+、Spotify会员,乃至米哈游的游戏订阅等服务,从而扩展跨平台PS Plus订阅方案。
不难看出,索尼的这个“Services 3.0”基本上就是对标微软的Xbox Game Pass Ultimate(下文将简称为XGPU)。为了实在自己的目的,索尼方面不仅仅找了如今在移动端一骑绝尘的米哈游、PC端叱咤风云的R星,甚至为其准备了视频流媒体订阅服务Disney+和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那么问题就来了,在PC和手机市场,PS Plus能对微软的XGPU产生威胁吗?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PS Plus是如何在主机端取得成功,在移动端和PC端或许就会因为同样的理由失败。去年5月,全新版本的PS Plus在推出时由于背刺老用户的操作,很快就迎来了一片骂声,但最终玩家们还是选择了剁手,毕竟联机游戏和每月入库的新游戏还是挺有吸引力的。根据索尼方面最后一次在财报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PS Plus拥有超过4740万个用户。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XGP的会员数量为2500万。
事实上,PS Plus在主机端的后来者居上靠的是主机本身的优势,而非PS Plus真的很有吸引力。在日前索尼方面公布的相关数据中表明,自2020年11月发售以来,PlayStation 5累计销量已突破5000万台。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供转化的付费用户自然也就更多。然而跳出主机这个平台后,PS Plus的市场竞争力就不太够看了,毕竟索尼的独占策略在PC端和手机端都没什么优势。
诚然,以2020年的《地平线:零之曙光》为标志,最近几年有一大批索尼互动娱乐(SIE)的第一方游戏陆续登陆PC平台,但问题在于这个游戏阵营在PC上实在是过于单薄。而且PC也不同于主机,这一块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除了微软之外,还有valve的Steam、Epic Games的Epic游戏商城。更何况到了PC端,就是微软的主场了,Windows和Xbox的整合也是其过去一直在力推的项目。
而主机玩家购买PS Plus,除了每月赠送的游戏外,与其他玩家联机才是关键。但问题是,在PC端从来没有哪一个游戏厂商或平台尝试过游戏联机还要额外收取费用的操作,索尼想必就更没有勇气去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因此PS Plus在主机端的最大卖点,在PC端显然是不成立的。
如果说“Services 3.0”在PC端还只是局面困难,那么到了移动端或许更是将会进入地狱难度。目前,微软XGPU在移动端提供的服务是以云游戏形式展开,但索尼的PS Now云游戏显然暂时还比不了微软。毕竟,微软Azure在云服务上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Azure数据中心支持的xCloud更几乎是目前云游戏赛道的霸主,甚至当初英国监管机构反对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也是以前者在云游戏领域的垄断为理由。
所以这样看来,用胜算渺茫来形容索尼的跨平台订阅计划“Services 3.0”似乎并不过分,可既然如此,索尼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答案是他们要赚钱,更准确的说,是PS Plus订阅服务本身需要尽快实现盈亏平衡。
此前在今年8月末,索尼方面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PS Plus全面涨价至少30%,而且并没有附带相应的权益升级,当时就曾又一次让玩家沸反盈天。
索尼这一操作的背后,或许是PS Plus的用户量增长陷入了天花板,4800万用户可能就是PS Plus的极限了。由于在此次大规模涨价后,索尼在财报中更是停止更新PS Plus的订阅数据,原因也大概率指向了订阅用户规模的下降。所以归根结底,主机游戏的商业模式在开发成本不断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似乎就快要玩不下去了,而索尼又是押注服务型游戏、又是放弃“Only on PlayStation”、还推出各种外设,其实都是为了利润。
微软方面力推全平台游戏订阅服务,本质是通过规模来分摊成本,索尼此举似乎只不过是有样学样。然而遗憾的是,主机和PC、手机并不一样,后二者的生态更加开放,而更硬核的PC玩家和更轻度的手游玩家或许都很难买索尼这个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