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夜视设备
要想获得夜视功能,就需要使用红外照射灯照射目标区域,如此才能形成稳定的影像,这种操作在二战时并不存在问题,因为对手没有夜视设备,但是在战后却成了一大问题,假如战场上双方都装备了同类设备,己方在打开红外大灯的时候也顺便帮敌人点亮了视野,自己反而成了活靶子,尤其是功率较低的坦克更像是一盏点亮的灯笼在阵地上移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在5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给部队配备专门的自行式红外探照灯,它要有强大的功率,能够照射足够远、足够广的区域,并且因为部署在己方部队身后可以避免直射友军的影像设备,而被大功率红外大灯直接照射的敌方设备则会致盲。
SU-100P
起初计划研发686工程,打算在现有底盘上进行改装,后来自行式探照灯117工程取代了它,后者是在SU-100P的底盘基础上改装而来。
底盘结构大致没变,使用一台4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和变速箱安装在车体前部,原本SU-100P采用紧凑型的冷却系统和变速箱,由于需要给探照灯等设备供电,设计师不得不修改了输出轴,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输出口连接发电机,驱动一台22KW的发电机。
行走装置没有变,仍为6对扭杆悬挂负重轮,3对托带轮,在前后两对负重轮上安装了液压减振器。
在车体后部安装探照灯设备,一部TP-15-1探照灯安装在U型的支撑架上,U型支架可水平旋转,探照灯可在支架上完成俯仰,工作模式下灯具可以在-15°~90°之间摆动,因此该灯也能当作对空探照灯。
TP-15-1使用了弧光灯和白炽灯,灯后是直径为1.5米的反射面,探照灯可以安装额外的红外滤光片。在不使用滤光片的时候可以照亮3500米远、600米宽的地带。当车辆机动的时候需要将灯具向下翻折90°,这样可以对灯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据称灯罩具有一定的防弹能力。
117工程
全车装甲不厚,采用焊接钢装甲,正面装甲最厚18毫米,其他部位厚度为8毫米,可以抵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伤害。车上除了大灯之外没有标配的辅助武器,需要车组自带轻武器自卫。
TP-15-1探照灯在测试中表现不太好,倒不是灯具的亮度或者照射距离不足,而是它的光照强度是以快速消耗电极换来的,带来的结果就是需要车组频繁的去到车外更换电极。
第二个问题是探照灯位置较低,测试中发现当灯具抬起超过15°时就很难有效照射地面,并且因为照射角度低、光照强,当照射到建筑物等障碍物时就会在后方拉出一条长长的黑影。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该灯散发出非常强大的热量,灯具本身有一套冷却设备,即便如此正面还是热烘烘的炙烤,几米内的草用不了几个小时就能烤得干枯,据称将一只生鸡放在灯具玻璃罩前只需要15~20分钟就能烤熟,妥妥的烧烤神器,看样子一边演习一边撸串是完全没问题的,不过车体内的车组能承受这样的高温吗?
原本探照灯等设备的重量和SU-100P的火炮重量差不多,因此两款车理论上具备同样的机动性,不过因为TP-15-1探照灯经不起颠簸,因此车辆实际上无法快速越野。综合各方原因,117工程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装备,两辆原型车中有一辆被保存了下来。
117工程重量约为20吨,车长6.5米,宽3.1米,高3米,最大公路速度60~6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