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7日,一架美国轰炸机将三枚导弹投入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惨烈的爆炸导致三人当场死亡,另有十余人受伤。
依照国际法则,轰炸大使馆,等于直接攻击对方国家领土。
所以,美国的暴行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怒火,我们要为死难的同胞讨一个公道。
然而,美国在这件事情上却表现出了极为傲慢的态度。
在后续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给出的回应是:“北约的轰炸是没有问题的,在战争中,造成一些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场误会,这就是美国对于这件事情的全部解释,但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取信于人。
大使馆被炸之后,群情激愤,北京的市民们很快聚集到美国驻中国大使馆门前讨要说法。
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也说:“我们的部队要保持高度的稳定,为打仗做好一切准备!”
事实上,当时的确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战争的前奏。南斯拉夫和中国当时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对南斯拉夫磨刀霍霍,下一个目标,说不定就是中国。
而且,此前的科索沃战争也被证明,那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美国已经尝到了技术进步的甜头,他们未必会停下战争的脚步。
1999年,大半世界真的成了美国的天下。
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能够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家不存在了,这使得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被瓦解的命运。
那么,遭受了如此奇耻大辱的中国,会不会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用全部的精力投入一场战争呢?
历史证明,中国并没有那样做。使馆被炸让全体国民愤怒,但在愤怒之后,中国却恢复了极度的冷静,转而和美国坐到了谈判桌上,显然,我们并不打算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这倒是一个让美国都觉得有些惊讶的举动,他们已经做好了中国会反击的准备,也做好了拿战争来大做文章的准备,但最后,这些手段都没有用得上。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中国真的要咽下这口气吗?
也许,时至今日,美国会悟出答案,中国当时的退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为了给自己换来更多发展机会。
回到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件事情本身,那绝不是一场”误炸”,更像是一场阴谋。
美国对于误炸一事,具体的解释是这样的。他们说,是由于飞机上地图老旧,并没有标注中国大使馆的位置,所以飞行员才误打误撞,将炸弹投了下去。
言语之间,要把自己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
不过,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就知道,当时美军设备已经非常先进,他们投下来的那三颗导弹,也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制导。
至于地图不准,更是无稽之谈。
他们的飞机早就可以利用电子手段进行定位了,而且,为了确保在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万无一失,美国早就已经出动各路人马,把南斯拉夫的重要地标勘探的一清二楚。
在这种情况下,说他们不清楚中国大使馆这样一个明显地标的位置,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推翻美国人这一说法之后,我们就不免要思考,如果不是”误炸”,那他们炸毁中国大使馆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呢?
主要说法有这样几个:
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局上校情报员彼得科维奇,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谈到:“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
当时,西方的确有很多消息声称,中国会给南联盟总统提供政治庇护。
而美国费尽周折跑来攻打南斯拉夫,肯定不会放过他们的总统。
因此,他们很有可能出于消灭总统的目的,直接对大使馆动手。
米洛舍维奇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南斯拉夫向中国提供了一架美国隐形战斗机的残片。通过这些残片,中国可以研究出美国关于战斗机的技术机密,美国担心自己的技术外泄,所以才出手轰炸。
这个说法不仅在中国流传很广,甚至,在当年的美国也大行其道。
美国媒体捕风捉影,将这件事情歪曲了一个方向,说中国窃取美国的情报机密,所以才招致了美国的轰炸。
当然,不管是总统一说,还是轰炸机碎片一说,其实都不属实,中国完全是无缘无故的被卷入了美国的阴谋之中。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
美国这次轰炸,不是为了总统,也不是为了什么轰炸机碎片,而是一场政治阴谋。
一些西方的事件亲历者指出,美国往中国大使馆投入三颗导弹,这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总统以及一些高级官员的肯定。
同时,当年美国和英国共享了一套指令系统,因此,这件事情至少有美英双方的参与。
这个信息可以进一步证明,不可能是”误炸”,美国总统后来在外交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无辜姿态,都是演戏。
至于美国这么做的动机,许多专家认为,这大概是一次对社会主义世界的警告。
也可以说,是对所有美国反对者的警告。
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就等于向全世界释放一个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果反对美国对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下场就会和中国的大使馆一样。
这样的猜测不是毫无根据的。
事实上,美国无端轰炸的又何止一个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南斯拉夫境内的无数医院、学校,也都遭到了轰炸,死难者中,很多都是无辜的妇女老幼。
美国人这样做,早就已经超出了一般战争的范围,他们就是在四处宣扬自己的霸权主义,要所有人屈服于美国的淫威之下。
而且,当时美国面临着一个比较难堪的局面,那就是,他们虽然已经对南斯拉夫境内的多处建筑进行了轰炸,但是,南斯拉夫却并没有如美国所愿,乖乖投降。
甚至,由于美国倒行逆施的举措,南斯拉夫境内反而有了更多反对美国的声音。
世界上一些人权组织,也都对美国提出了抗议。
另外,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对于美国的战争行为,始终是不支持的。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选择轰炸中国大使馆,其目的也不言而喻。
既然南斯拉夫不肯低头,许多国家又站在美国的对立面,那他们就要用一种武力逼迫的方式,换取最后的胜利,中国的大使馆不幸成为了美国用以警告的工具。
美国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来试探一下中国真正的实力。
再具体一点是,迫使中国采取一些军事上的行动,让中国主动的对美国亮出底牌。
9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美国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他们好不容易搞垮了苏联,不愿意再看到另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
所以,美国开始明里暗里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压制。
90年代,也成为了中国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内忧外患不断。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中国就必须更进一步的谋求自身的发展,只有自身的实力强大起来,才能够不畏惧外界的风浪。
美国国内针对中国的发展则分为了两派。
一派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不足为惧,而且,出于未来世界形势的考虑,现在不应该和中国成为仇敌,反而应该尽力的拉拢中国。
而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尽快把中国发展的机会扼杀在摇篮里,延续此前的反华政策。
正是由于美国这两股势力的拉扯,导致当年的美国对于中国的政策,呈现出一种反复无常的局面。
比如,他们轰炸了南斯拉夫大使馆,后续却又想要尽力缩小事态影响,这其实就是美国对于中国政策的不确定性。
而如果当年的中国对美国这一行为进行反击,结果可能并不会太好。
因为,有一个客观事实摆在眼前,那就是,当时中国整体的军事实力是远不如美国的。
现代战争已经不同以往的战争,科技上的强大可以让美国在短短几十天里,对一个国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还是南斯拉夫战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90年代的中国,没有这种和美国抗衡的能力。
我们虽然在发展,可是我们起步太晚,想要追上美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那种情况下,贸然反击,只会落入美国的陷阱,给美国一个正式出兵中国的借口,到那个时候,一切就无法挽回了,我们说不定就是第二个伊拉克,第二个苏联。
在对外关系中,什么友谊,什么合作,都是脆弱不堪的。
只有一句话是永远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南斯拉夫事件中,美国虽然做出了解释,但从头到尾,他们始终有恃无恐。
正是因为,他们手中有的是尖端武器,哪怕中国真的要和美国拼命,他们也根本不怕。
事实上,就在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的两年后,2001年,美国的飞机又擅自入侵我国南海领空,这一事件,导致了飞行员王伟牺牲。
不同的事件,但背后反映出的是同样的道理。
军事实力不够强大,那就永远都是美国欺压的对象。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当时我们孤注一掷,难道就毫无胜算吗?
或许,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和美国的实力同样是相差甚远,但最后,胜利者也依然是中国。
也正因为朝鲜战争例子,所以很多人觉得,90年代的这次事件,中国表现的有些太软弱了。
难道,我们不能如同抗美援朝一样,拼一把吗?
然而,具体问题是要具体分析的。
抗美援朝的背景在于,美军已经打到了中国家门口,中国和朝鲜唇亡齿寒,卷入战争漩涡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打仗成为了唯一能生存下来的机会。
而几十年后,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情并没有上升到战争的程度。
而且,更关键的是,在不同的两个时代,中国所要赢得的发展机会是不一样的。
50年代的中国,要通过战争来换取长久的和平。
90年代,中国已经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维持和平。
如果中国再度陷入战争,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一旦开战,就意味着中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所有的发展机遇都要给眼前的战争让步。
90年代是一个不能延误的发展窗口,因为,那正是两极格局崩塌,世界各国联系日趋紧密的时候,是世界市场重新融汇为一体的时候。
中国必须要赶在这个时代的风口,成功的进入世界经济市场,才能不错过这次世界发展的潮流。
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只有外部安全了,中国才能够安心在内部搞发展。
不得不承认,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这件事情上,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屈辱。
不过,如今我们回头再看,却发现当时的选择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没有当时的一时退让,那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也都会成为镜花水月。
更值得庆幸的是,20多年之后,中国终于不必再像当年一样忍让了。
强大的实力,让我们在外交上也有了更多的底气,美国也不敢再如当年一样,堂而皇之地制造一场所谓”误炸”了。
昨天的眼泪不会白流,今天这个强大的中国,让我们明白,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我亲历中国使馆被炸》
潘占林《战火中的外交官》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