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豆瓣@晏耀飞丨
首发公号:晏耀飞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奥本海默在美国也许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可能很多人对他还比较陌生。
奥本海默的全名叫J·罗伯特·奥本海默,他是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二战期间带领美国最出色的物理学家们成功研发了原子弹。
他因此被称为“原子弹之父”,但他却自称“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诺兰的新片《奥本海默》,就为我们讲述了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故事。
截至目前,在IMDb评分8.6,位列TOP250第39名。
豆瓣上超过32万人标记打分,从开分8.7涨到目前的8.9分。
毫无疑问,《奥本海默》就是近期最佳院线片,更是无数人心中的年度最佳。
今天,就让@ 晏耀飞 来为我们聊聊这部年度必看的R级大片。
奥本海默
Oppenheimer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基里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 马特·达蒙 / 小罗伯特·唐尼 / 弗洛伦丝·皮尤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上映日期: 2023-07-21(美国)
片长: 180分钟
电影《奥本海默》改编自凯·伯德与马丁·舍温所著的奥本海默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而中文的译名是《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
原著详实地记录了奥本海默的一生,包括家庭出身、性格、求学经历、感情生活、个人爱好等等。
奥本海默的人生其实非常精彩,也充满了戏剧性,他的父亲是成功的服装商人,母亲是画家,他是家境优渥的富二代。
他热爱文学,中学老师说他可以成为不错的散文作家,但他最终却选择了学习物理学。
奥本海默是理论物理的天才,他大学期间发表了很多重量级的论文,他的同行对他的评价是“能轻松看透物理现象的本质”。但可惜的是,他在做实验方面却非常笨拙,因此总是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
他在物理学上一个伟大的成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宇宙“黑洞”的概念,只不过那时候还不叫黑洞。
实际上,我觉得通过电影《奥本海默》并不能真正完全地了解奥本海默。
因为与传记不同,电影只是选取了奥本海默人生的关键事件,并进行了重构,主要聚焦的是曼哈顿计划、三位一体实验,以及在原子弹研发成功后奥本海默的悲剧性遭遇、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说白了,电影更多在于引发人们对于核武器的思考,而不在于完整呈现奥本海默。
一场“裂变”与“聚变”的奇观
电影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以两场听证会串联起了奥本海默的一生,两场听证会也是本片的两条叙事主线,这两条叙事线以两个与核相关的物理名词命名——“裂变”和“聚变”。
在视觉上,为了观众能清楚地明晰这两条线,“裂变”的画面用的是彩色,而“聚变”的画面是黑白。
两条线的主角分别是奥本海默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
两条故事线通过人物问答,以各自的轨迹碎片化地推进故事,“裂变”展现了科学家以科学改变世界的野心和面对政治家时的无奈渺小,“聚变”则展现的了政治的险恶,两者又交叉融合,共同拼凑出了奥本海默的“美国悲剧”。
整部电影,在视听语言和叙事上,都围绕着“裂变”和“聚变”进行。
视听语言方面,在回顾奥本海默青年时代时,是由他的经历以及某个物理画面穿插的形式进行的。
讲述他的经历时,画面和声音都是正常的,但出现物理画面时,画面会扭动、纷乱,声音也会突然变高,这就像一个裂变的过程。
但同时,那些物理画面仿佛是出现在奥本海默头脑中的,他常常躺在床上,抱着头,十分痛苦。
这些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研究物理仿佛是他的宿命,物理现象会自动地跑进他的头脑,进行演化和拆解。
而这其实也贴合他那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在大学时期,尤其是在哈佛、剑桥,他深受精神疾病困扰,脆弱、敏感、傲慢,那些物理现象穿插的画面,宛如他的癔症。
配乐上也像是一次次裂变和聚变,会频繁冒出纷乱的背景音,如同原子之间的关系,时而趋于平静,而分裂和聚合时会发生撕裂的声音和碰撞的声音,当然这种所谓的声音,是一种艺术的臆想。
叙事方面也是由裂变走向聚变的过程,由听证会上的问答回溯一段段记忆,与情人、妻子、同事、朋友、弟弟的故事线,一点点浮现出来,就是裂变的过程。
而当此前出现的人物聚在一起,共同研发出原子弹,见证蘑菇云腾空而起,便像不同的原子碰撞到一起,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而“裂变”和“聚变”两条故事线的交汇,也像是一场聚变的过程,它们共同催化的,是人们对于科学、政治的思考。
用与核相关的物理学概念“裂变”与“聚变,呈现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研究原子弹的故事,这本身很像一种行为艺术,也宛如一道电影奇观。
普罗米修斯的寓言和收进去的床单
《奥本海默》故事的开头有一段话,“普罗米修斯偷来了火种,把他送给了人类”,这也是传记开头的一段话,只不过在传记中,把这个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得更完整:
普罗米修斯偷来了火种,把他送给了人类。宙斯得知后,让火神赫菲斯托斯把普罗米修斯的身体钉在了高山上,每天都会让一只神鹰啄食他的心脏。
实际上这个寓言就概括了奥本海默的一生,他把原子弹带给了人类,受到的是类似于普罗米修斯的待遇。
他制造的原子弹终结了惨烈的战争,拯救了无数美国大兵的生命,但美国政府对他用完就扔。
当他激烈要求控制原子弹和氢弹的发展时,政客们却试图以“通共”等诸多借口毁掉他的名誉,限制他的自由。
科学是伟大的,但政治却是肮脏的。科学家,在政治家面前又显得非常渺小。
电影中,刘易斯·斯特劳斯说奥本海默想做“科学的殉道者”,我却觉得他是理想主义的殉道者。
对于奥本海默而言,他参与研发原子弹,一方面是出于对于物理学的狂热、对科学可能性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德国人也在研发原子弹,如果纳粹更早研发出原子弹,那么人类的命运将会是极其悲惨的。
要扼制德国、结束战争,美国也必须进行原子弹研究,而且必须先于德国成功。
不得不说,以更为强大的武器扼制战争这种想法,是理想主义,甚至是天真的。
新的武器,只会改变战争的形式,而不可能扼制战争。试图以互相毁灭的威胁达成和平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不过,研发原子弹对于奥本海默而言也全非理想主义,作为科学家,奥本海默也有自己的野心,他渴望科学上的成功,渴望成为划时代的人物。
当美国将原子弹丢到了广岛、长崎,造成几十万人丧生,奥本海默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将什么带给了人类,他说:“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
面对人们的欢呼,他却不能坦然地被捧为时代的英雄,他眼前出现的是原子弹爆炸的火光,是烧焦的尸体和象征毁灭的灰烬。
悲哀的一点在于,科学家能决定自己发明什么,却不能决定自己发明的武器怎么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武器的使用权,在政治家手中。
这一点,在选择炸日本的哪个城市时,奥本海默就意识到了,决定炸哪儿的人不炸京都,是因为自己喜欢那儿,自己的蜜月也是在那儿度过的。
一个决定数十万人生死的决定,是凭借个人好恶决定的,这是最为可怕的事。人类的存亡掌握在某个人或少数部分人手中,这十分可怕。
奥本海默去见杜鲁门时,他说感觉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杜鲁门一语双关地说“沾满鲜血的是我的双手”。实际上杜鲁门的意思是,能做决定的是他,而非奥本海默。
相比于电影前半部分,我更喜欢轰炸广岛、长崎后的部分,因为它展现了一个更加复杂、矛盾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发明了原子弹,但是他又反对氢弹的研发,同时也奔走呼号控制原子弹的发展,这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只是因为,原子弹的使用已经背离了他的初衷,他也知道,自己将一个巨大的潜在危险带给了人类。
他在试图最大限度弥补自己把原子弹带给人类这个“错误”。
对于这部分,电影其实通过他情人琼·塔特洛克的自杀做过铺垫,他本可以拯救塔特洛克,如果他继续和她保持联系的话,她也许就不会自杀,但他没这么做,这酿成了悲剧,他为没有阻止这场悲剧而感到遗憾。
所以他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原子弹的发展,避免更大的悲剧发生。
在面对斯特劳斯组织的听证会的构陷时,奥本海默的妻子反复问他,“你为什么不反抗?”
其实他当然可以反抗,他不反抗是因为他活在深深的自责中,他听任构陷,是对自己的惩罚,他认为自己活该受到惩罚。
就算别人不来审判他,他也会不断在心中审判自己。和政治家们不同,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他害怕自己的发明在未来会给全人类带来灾难。
对于发明原子弹,奥本海默应该是后悔的,在听证会上他说过一句话,他说“把床单晒出去”。这是他和妻子的约定,如果原子弹试爆成功,晾在外面的床单就收进屋里,而如果失败,他会让人告诉她床单晾在外面。
收进去的床单可以再晾出来,发明的原子弹却无法让它消失了。
庆幸的是,广岛、长崎之后,原子弹再没被使用过。不幸的是,这种武器只要存在,就会有被使用的可能,人类将永远处在核战争的阴霾之中。
《奥本海默》是部浪漫而又残酷的传记电影,它讲述了原子弹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被发明出来的,同时也聚焦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原子弹该如何使用?它是能让人类停止战争,还是会让人类陷入更大的危险?
当原子弹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活在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我们只能祈祷,祈祷那些手握核按钮的人不会犯浑。
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来了人间,但是无奈的是,他无法决定人们是用它来照亮黑暗,还是焚毁世界。
200亿暑期档过后,这些国产好片终于要来了!
看《奥本海默》之前,你需要知道这些知识点
口碑逆天,横扫国际,这处女新作实在太惊艳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