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感染性疾病科 李莹
李莹,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
在普外科工作时,我遇到了一位让我感触颇深的患者,从她的治疗过程中,我感悟到了人生中最可贵的东西——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那天,病房的工作还是如往常一样忙碌,在晚交班结束时,已经快六点了。在我收拾完准备回家时,迎面走来了一位20多岁、穿着漂亮蓬蓬裙的小姑娘。
病房已经过了探视时间,于是我上前询问,这位姑娘说:“您好,我找主任,我跟他提前约好了。”我以为是门诊患者找主任看检查结果,于是也没多说什么,告诉了她具体位置后,我就直接回家了。
两天后,我在巡回病房时看到,上次来的小姑娘坐在病床上,和旁边的病友有说有笑地聊着天。小姑娘看到我之后,和我打了声招呼。
等闲暇时,我询问同事小姑娘的病情。原来小姑娘是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在一岁时就进行了一次结肠切除手术,本以为做了那次手术后就能完全恢复。
上初中时,小姑娘的病情时有反复,就再次在当地医院从肛门处做了息肉切除术。谁曾想这次手术仍旧没有彻底解决她的问题,病情还是有所反复,而这时的小姑娘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
于是,她和父母协商辞掉了工作,因为每次手术术后恢复时间长,带来的疼痛也属实需要时间去克服。
此类手术反反复复做了三次,每一次都以为是最后一次,但总事与愿违。然而,病痛并没有让小姑娘妥协,她依旧坚强乐观。
面对病情的不断反复,她决定继续到南京的大医院治疗。在那里,经过医生评估为她进行了第四次手术,这次手术与前三次不同,医生在她的右下腹做了结肠造瘘口。想到这个造瘘口要伴随她一生,小姑娘内心有些难过、沮丧。但一想到年迈体弱的父母,她告诉自己必须坚强。
自此,小姑娘慢慢的学会了造瘘口的护理。在平时穿衣方面,她选得最多的就是蓬蓬裙,饮食方面也放下了自己爱吃的辛辣食物,而口袋里永远都会装着糖果,因为这样就能盖住自己造瘘口袋子发出的声音。
听到这里,我脑海中回想起了初次见到小姑娘时她的微笑,是那么阳光灿烂,但谁能想到她从小到大经历了这种疾病的折磨呢?
同事接着说,带了几年造瘘口的小姑娘不敢出去玩,也不敢去找工作,因为怕被别人嫌弃,她始终想恢复到正常的样子。后来,经过多方咨询后,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北京地坛医院。经过反复的检查和评估,科室主任认为这个小姑娘适合做造瘘口回纳术。
但因为她曾在肛门处做过息肉切除手术,形成了很硬的瘢痕,在做造瘘口回纳术之前,还需要再做一次肛门瘢痕切除手术,而且要在术后的一个月里,每天用肛门扩张水囊扩张肛门及练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过程非常痛苦,但她都挺过来了。经过一个月的艰苦练习,小姑娘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医院住院,准备做最后的手术。
医疗团队人员深知这个手术的难度,劝主任再考虑一下,在当前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大环境下,是否有必要冒险,毕竟这个手术谁都没有一定成功的把握。但主任只是笑了笑,淡淡地说:“姑娘还小,但凡有一线希望我也要试一试。”
这期间,主任和病房其他医生先后找小姑娘沟通,让她知道我们一定尽全力争取手术成功,但也可能不会如期待的那样理想。做完后会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还和原来一样;第二种是由于切除了部分没有神经根的肠道,可能会有便意就要去厕所,存不住大便;第三种就是最好的结果,和正常人一样。小姑娘淡定的说:“那也不会比现在更坏了吧。”
手术如期而至,历时6个小时的手术圆满结束。小姑娘醒来的第一件事,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右下腹,当只摸到了腹带时,小姑娘笑着笑着就哭了。
小姑娘恢复得越来越好,身上的管子也在一根根地拔掉。一次主任查房,查看小姑娘的伤口时,发现造瘘口处的伤口有感染,不得不把线全部拆掉,让伤口自己慢慢愈合。但结果可能是伤口长不齐,伤疤会很大。小姑娘笑了笑对主任说:“没事的,对我来说造瘘口送回去了,其余的都不叫事,这点伤疤不算什么。”
小姑娘的乐观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而自暴自弃、心情抑郁,也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而放弃生命。她每天对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你们都是好人!”。
出院后随诊,当我得知小姑娘身体越来越好,之前担心的问题也没有发生时,我感到十分欣慰。有一次,她说自己其实曾想过轻生,从小到大,她的父母为了她的病花了很多钱,也变得越来越憔悴,她不想再拖累父母了,但因为遇到了主任,遇到了我们,又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光……
这位小姑娘的故事让我动容,她面对疾病的坚韧和乐观态度,不仅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巨大鼓舞。每次手术都面临着巨大的痛苦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勇敢地面对,这种坚强勇敢的精神值得我们和每一位患者学习。
同时,她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是宝贵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珍惜生命,勇敢地活下去。科室主任的担当精神为小姑娘带来了重生,主任在面对手术风险时,毅然选择为小姑娘尝试,这种医者仁心和担当精神值得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学习,也激励着我,让我始终从患者的角度开展医疗工作。
医学人文点评
文章介绍了一位患先天性巨结肠的青年女性患者,在漫长而坚韧的与病痛斗争的征途中,显示的非凡的勇气与不屈的精神,展现了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
她不仅是对抗病魔的勇士,更是激励无数医者前行的不灭灯塔。面对命运的挑战,她没有选择沉沦或放弃,而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将每一次治疗视为希望的播种,将每一次挑战视为生命深度的挖掘。
患者的坚持与乐观,不仅深刻触动了每一位参与其治疗过程的医护人员,更在无形中强化了医者们救死扶伤的决心与信念。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是医者与患者共同对抗病魔、守护生命的温暖旅程。
这位患者的故事,是医学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它激励着每一位医者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人:韩玉娟
北京小汤山医院
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 副主任、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