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是一位远富盛名的意大利导演。他的电影风格总喜欢在政治与时代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浪漫气息与心理批判。
其中,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末代皇帝》就是典型例子。从影片中能够看出,他以一个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波澜又坎坷的一生。对于溥仪,从小就已经听过了他的很多故事。比如,三岁就登基做了宣统皇帝,还有很好的老师庄士敦,庄士敦为此还写了一本书《紫禁城的黄昏》等等。
作为一个外者,也许会羡慕溥仪的一生。但对他而言,这一生是很不幸的。在笔者看来,他最大的幸运,就是走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在监狱的十年时光,是他人生重塑的开始。
他的一生经历了浪漫的悲剧爱情,江山更迭的政治命运。从他三岁离开醇亲王的王府,就注定会被时代的潮流推着前进,很多时候的选择,都是迫于外界。于他而言,更多的是迷茫与困惑。从第一次从慈禧口中模棱两可的听到“皇帝”两字。到住进深宫大院,再也无法回家的悲痛,即便母亲去世也不能再见一面。
这样怎样的一段经历?
通过贝托鲁奇的独特眼光,通过《末代皇帝》也许能够窥探到其中的一丝曙光。
《末代皇帝》作为一个中外合作拍摄的华语片,也是首部在紫禁城拍的故事片,总能从其中体会到时代的沧桑感。尽管影片略有瑕疵,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却将一个封建王朝的落寞表现得非常有气质。
影片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等9项大奖,并且获得了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法国凯撒奖,意大利大卫奖等诸多国际奖项。
如今再看,依旧能够被上世纪的故宫风貌所吸引,为溥仪的爱情所刺痛。
《末代皇帝》采用的是一种闪回的叙述方式,通过溥仪在战犯管理所的反思与他前段人生的经历很好地勾勒在了一起。它将镜头对准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对准了辛亥革命,在这种不同的时代中,作为经历者的溥仪,在贝托鲁奇镜头之下,如同一个外者冷眼看待着这一切。
尊龙饰演的溥仪与陈冲饰演的婉容,这对被指腹为婚的爱情,在其两者的精彩演技之下,依旧能够令人感到伤感。
通过影片,溥仪的人生能够分为三个阶段。他的第一段人生,是故宫中的青葱岁月,懵懂中的他就被慈禧定为了下一个皇帝。通过雍容华贵的服饰,巍峨肃穆的宫殿,处处透露着一段封建时代的腐败,萧索之气。这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最后的印象,还有那整个紫禁城太监离去的那一幕。贝托鲁奇镜头之下的溥仪,依旧是一个皇帝,有着属于自己的尊严。
而他的第二段人生,则是爱情与政治的纠葛。其中,作为溥仪的皇妃因反对他投靠日本人而与他离婚。婉容则在溥仪的渐渐疏远中,彻底堕落。而溥仪则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成为了战犯。这样的一段镜头,颇有贝托鲁奇的风格。能够通过不同的镜头,能够被人物间的悲痛所触动,能够看透时代中的太多荒唐。
而溥仪第三段人生,则是在反思之中的觉醒。战犯收容所的经历是他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假如溥仪战败逃亡日本,如今留在世人眼中的他,只是一个落败而亡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一段经历,让他真正的认清了自己,真正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再被他人所束缚。
他看到了王朝的落幕,经历了时代政治的更迭,更体会到了命运如浮萍一般漂泊不定。但他终究不能够摆脱这个时代。
特别是在人物气质的淡化与言行的渲染上面,溥仪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言语上的无知,思想上的叛逆,行为上的束缚这一切都只能使他安于环境。
影片正是通过对时代的解构和重塑,让人看到了在时代冲击之下,对自我价值的思索。
历史的厚重感,就在话语间通过贝托鲁奇的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悲歌。
《末代皇帝》这部影片又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纵观溥仪的一生,能为他三岁就被封为皇帝而感到幸运,能为他的爱情而感到落寞凄凉。透过这些历史浮沉之下的光阴,看到的是溥仪从禁锢的封建帝王,到沦为阶下囚的战犯,再到受人尊敬的公民。
这一切的得与失,更多的是一个人性格的塑造。
起初的他,是不可冒犯的皇帝,人人敬而远之,即便犯错也是别人被罚。对于一个不满六岁的儿童而言,这样的教育对于溥仪而言是缺失的。缺少的是对于做错事之后的承担责任。
于是,对他而言。有的满腔的抱负,缺少对现状的审视与判断。在日本人的利诱之下,最终还是妄想恢复到以前的生活。
他同样有着普通人一般的失意与迷茫,有着自己的追求。
但于他而言是一种妄想,与时代背道而驰,注定会被时代所抛弃。影片正是通过溥仪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时代变迁之下的悲剧人生。
溥仪的一生值得令人反思,顺势而变更是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生存法则。
这样的人生才值得珍视。对于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