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繁华都市,描绘田园生活忆乡愁

2019-07-06   红鲤鱼文化



他虽常年旅居广州,但其笔下所绘却鲜有繁华都市景象,多为生活中少见的乡村田园之景。

素淡的纸本之上,有野雀二三,芦苇细细,随风飘荡,这是许晓彬家乡随处可见的平常之景。





许晓彬:又名植之。1971年生于广东揭阳,著名书画家。师从方楚雄教授。199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职广州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广东省青年画院画家,广东省第六届海外联谊会理事。


与中国画的结缘

童年时的我没有太多爱好,就喜欢涂鸦和写写书法,从小学时开始接受专业美术培训,从此就与画画结伴而行了。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后,我在美术学院执教的同时也进行艺术创作,很多重要的作品就是在那之后完成的。


研究生阶段,方楚雄老师对我整个艺术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方老师的引导下,我对未来的艺术道路有了明确的方向。读研之前,我个人比较喜欢元代明代的花鸟,本科期间也是画写意较多,真正开始以兼工带写的方式进行花鸟创作是在就读研究生的3年间;另一方面,我也开始追求以一种自由、随意以及更具造型意识、优雅线条和运用墨色的积染效果来表现对象。


创作源于“乡愁”

花鸟画长久以来被视为“借物咏怀”的独特艺术形式,折射出艺术家的人文修养、艺术功底和审美品格。可以说,中国画创作是画家表达审美感受和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方式。在描绘对象的选择上,我倾向于描绘潮汕地区的农家景象,这些景象对于我而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中贯穿了一种思绪——“乡愁”。


我所描绘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乡水景,而是一个杂合了诸多过往记忆碎片的印象。借这些物象的描绘,我希望把一种氛围传达给观众,让他们生发和我一样的思绪。


从现实意义来讲,作为当代中国迈向城市化的见证者,我亲历过清新而闲逸的乡野生活,它就像一块亲切厚爱、营养丰富的土地,任由我在其中吸收养分,构成了我当下创作的动力。愈是居于快节奏的现代都市,自身与周遭浮躁的情绪和生活模式愈单一,便愈发触动我去追溯逝去的田园生活的恬静,这构成了我创作的诱因。


“师古”是创新必经阶段

虽然我学的是中国画,但是西方绘画基础是进入高等美术院校学习的一个门槛。

我喜欢元代和明代中期的花鸟画,这一时期的墨笔花鸟既有两宋“院体画”的精严生动的特点,又具有宋代花鸟画的高贵富丽意味。


本科时期的造型训练和中国画笔墨实践为我向这种风格的靠近提供了基础,而水彩画创作经验对于花鸟画的氛围营造也起到一定作用。


所以,在我看来,西方艺术训练经验在花鸟画创作的语境中,有助于画家造型意识的增强,但画家也要注意对传统笔墨语言方式的体悟和把握,把西方造型经验同自身对于国画艺术的情思融为一体。


花鸟画仍有多种发展可能

如果在探索过程中,缺失了文化精神的继承,花鸟画将失去其本质意义。我们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在继承花鸟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我们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去观察、研究和体验生活,以传统功力表现生活,借鉴其中成熟的笔墨语言、高雅的审美情趣。


我们在绘画创作中追求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艺术创作离不开情感活动,艺术是情感的体现,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画创作是画家表达审美感受和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