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亲政以后,国库当然是入不敷出,推究其原因,不外战争的兵饷、武器、马料等费用惊人;王禄官俸的人事开支可观;赈济民间的拨款不断;重建毁坏宫殿的花费巨大等等。
财政困难严重威胁到政权的存在,福临既已亲政,当然必须设法解决这一大难题。开源节流是解决财政问题的千古良方,福临也是从这句名言上开始的。
一、节流
福临以身作则,从宫中节省,降谕停止陕西贡柑子、江南贡橘子、河南贡石榴、四川贡扇柄、湖广贡鱼鲊。又命江西烧的龙碗、陕西买办的皮张、山东造的宫殿用砖等等都予减少或停办,一切不急工程和修理寺庙等项也令停罢,宫中与王府的御用人员能裁即裁,或予减少,尽管由此而节省的费用不多,但也不无小补。
其次他又下令裁减冗兵、冗官、冗费,结果在登莱、宣府、江宁、杭州、西安、汉中等地裁去了一些巡抚与驻防满汉兵丁,加上有关的草料、口粮,为数实在不少。而军中裁减的人士,节省国家支出更多。
顺治十年,陕西总督孟乔芳裁兵一万二千名,一年就省下三十一万两的军饷。另外户、礼、工三部制造等库内三百九十余人,除留少人外,其余都予裁革。各道御史被裁的有二十人。詹事府与直省诸卫所也有裁员。这些裁员当然为国家省下大批人事费用。
二、开源
顺治皇帝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新措施。
顺治九年,顺治接受大学士范文程屯田的建议,在受战争破坏的地区掀起了屯田热潮。政府发给耕牛种子,招民开垦,实行三年起科,因而荒地逐渐恢复了生产。辽东一带更实行招民垦荒授官令,鼓励人民去辽东开发。
如此一来,参加垦荒的人变得更多了。顺治十四年,政府又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规定总督、巡抚及地方中下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十五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
经过这一系列的优待、奖励办法,各地开垦出的荒地确实不少,仅河南一地,到顺治十五年就开垦出荒地九万多顷,每年约增加赋银四十万八千多两。这数字虽然不多,但对当时困敝不堪的社会经济来说,实在起了一些复苏的作用。
为使国家征收赋税制度化,顺治皇帝又命令加速制订《赋役全书》,让无据征粮的弊端不致发生。这部全书由户部稽核钱粮原额,总载地丁原额,次列土地荒芜、人口逃亡,再列征税数量及起运地点、存留细数。有关新垦土地,招徕人丁,续入册尾。福临的这一工作,可以说是对当时赋税上的一大贡献。
三、成绩显著
经过顺治皇帝的一番努力,国家财政有了起色:
以前国库空虚,顺治八年底大库只存银二十多万两,而京城里的官员俸禄就要支付六十万两,严重的入不敷出。到顺治十一年六月,户部有存银二百六十多万两,这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一次国库有盈余,实在难能可贵。
顺治八年共征银二千一百一十万一百四十二两,两年多以后的顺治十一年夏,征地丁银的总数为二千五百二十五万多两,增加的幅度近五分之一,可以说速度很快,数量很多。
当然就当时军费等国用而言,这一点收入是不够的,不过就福临只亲政两年来看,成绩已经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