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世界遗产:集全球之力成功迁移,却至今无法原样复原

2019-06-07   行走在陌路

截至目前,中国以53个世界遗产的数量位列全球第二,彰显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然而,全球首个世界遗产的保护却十分曲折,共有51个国家的近千名工程师、考古等相关学者专家为其倾力,也就是成功整体迁移的埃及两大神殿。

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由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第十九代法老兴建,一生酷爱修城建邦的法老在领土上修建了许多庙宇,其中名气最大的阿布辛贝神殿,实际是送给他妻子的礼物,顺带以庞大的工程向敌对的埃及南部努比亚示威,以显其王国财力兴盛。

可惜的是,法老怎么都没想到人类繁衍的速度会如此的快,埃及人口在20世纪后开始急速增加,迫于水源压力不得不截流修建水坝,而建设水坝势必导致纳赛尔湖水位上涨,阿布辛贝神庙的整体迁移也就变得势在必行。在各国专家的建议下,最终定址在更高的原址后山上。

在那个年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单独对这么重要的古迹进行迁移,层层申报后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最终牵头发起“努比亚计划”,号召联合国成员尽力参与挽救工作,并首次提出“文化、历史古迹是全人类的遗产”概念。

在51个国家近千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两座3000多年历史的神殿被分解成数千个碎片,再逐一送到比原地高65米的后山进行组装。为了更加精细的还原古迹,联合国还特邀德国机械工程师前来,为其设计更稳定精密的塔吊、吊车机械臂以及滑轮等设施。

工程从1964年正式启动,一直到1968年才全部完成,期间经历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新址塌方以及沙漠侵蚀等各种难题。也因此产生了诸多感人的事迹:在2个月内就有超过3000万美元的国际捐助款到账,苏联派遣百人科学家团队入驻解决技术难题。


德国工业部获悉后山地下有塌方迹象后,第一时间送来当时还未量产的最新金属材料,一寸一寸的由人工打进固定层。为了防止沙漠风的侵蚀,美国也送来了最新的防侵蚀涂料,还顺带将新址所有墙壁都做好防水防潮工程。

毫不夸张的说,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的整体迁移是全人类成功合作的代表作,联合国也因此萌发《世界遗产公约》的倡导。在迁移工作结束后,第一批为神殿出人出力的21个国家成为首批缔约国,1972年世遗委员会成立后将神殿列入第一批世遗。

如今,几乎每个游客都会被阿布辛贝和菲莱两个整体搬迁的神殿折服,内部几乎跟原址一模一样。哪怕前往神殿的交通相当曲折(要穿越300公里沙漠)、费用也多出不少(车费、餐食加门票至少1000元人民币)的前提下,每天仍然有千余名游客。

虽然两大神殿在埃及诸多古迹中不算最大的,但难以置信的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能做到将天文、星相与地理学巧妙结合,精确运算后将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法老生日和奠基日这两天,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直接穿透60米长的走廊直达法老雕塑全身。

遗憾的是,无论联合国如何邀请科学家与学者反复计算演练,甚至动用现代最高科技的测量设备,都无法依照古人们的设计将太阳照射法老的时间还原到原来的时间,竭尽全力后还是出现错位和误差,导致太阳节被延迟了一天。

都说破镜难圆,古迹文物与濒临失传的文化在破坏或失传后势必更难恢复,哪怕集全球各国的力量都无法做到100%还原。阿布辛贝神殿这“丢失”的一天看似不大重要,但集全球之力却无法追回这一天,其中蕴含的秘密至今仍困扰世人。或许,这就是联合国成立世界遗产概念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