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区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工作

2020-04-25   四川新闻联播

四川新闻网广安424日讯(魏翠娟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该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前锋区位于四川广安渠江东岸,华蓥山脉中段西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种类众多,现有各类文物点175处,含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0处(省级4处、市级5处、区级11处),代表有雕刻栩栩如生、文字清晰、保存完整的代市牌坊,有保存较为完整的三线工业遗产——国营永光仪器厂旧址,以及集摩崖造像、题刻、崖墓融为一体的独愚子墓(观塘镇)等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异彩纷呈。前锋区共有非遗项目36个,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曲艺、传统体育游艺及杂技、传统医药、民俗,其中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31个,传习所3个。民间文学方面主要有歌谣、童谣等;传统技艺方面主要有小井制陶技艺、桂兴羊肉制作工艺、传统篆刻艺术、长五川工木雕等;传统音乐及戏曲方面主要有桂兴山歌、桂兴唢呐艺术、道乐、打玩友等;民俗方面主要有代市花轿迎亲、代市舞龙、袍哥茶阵、桂兴石匠开山号子等。

近年来,前锋区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探索我区文物保护多样性开展和非遗文化创新性转化。

以文物保护为核心,筑牢文物安全防线。按照“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工作要求,前锋区积极落实举措,筑牢文物安全防线。一是印发了《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前锋区文物保护单位检查巡视报告制度》、《前锋区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从落实文物保护职责、开展文物法制宣传、抓好文物安全防护等方面加强文物安全工作。二是召开文物安全暨文物保护员业务培训会,着力提高镇(街道)文物主管领导、文化干部及文物保护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明确保护职责,落实管护责任。三是与镇(街道)、文物保护员签订了文物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管理目标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位。四是扎实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做好日常巡查和春节、国庆、汛期等重点时段的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文物安全。

以文物品牌为焦点,宣传保护两手抓。一是在文物修缮方面,完成谌家村子民居、石柱坪徐氏家族墓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工程,省级文保单位国营永光仪器厂旧址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通过省文物局专家评审,启动了省级文保单位代市牌坊环境整治工程的建设。完成省保单位黎氏宗祠《保护维修方案》编制,现正按省文物局专家评审要求修订完善。完成月亭庵文物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获省文物局检查验收组肯定,结项验收综合评分82.6分。二是在宣传保护方面,借助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时机,深入开展《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各类宣传册8000余份,多次在四川省文物局网、四川新闻网、中国报道、广安在线等媒体网站上刊发文物保护信息稿件,及时宣传报道我区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以非遗挖掘为抓手,强化非遗项目申报。坚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文化塑区”战略的重要内容,强化挖掘保护,积极主动申报。一是全面普查。深入探究非遗文化底蕴,建立非遗资源档案库和非遗人才数据库,搭建起非遗保护四级名录体系,开展“拉网式”普查,并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一线走访调查,做到“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艺人”。截止目前,累计走访11个镇(街道)200多个村1100余人次,搜集非遗线索42条,普查资源36项,拍摄图片500余幅。二是积极申报。坚持以特色促申报,以申报促保护,加大项目传承保护。截止目前,全区共拥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个,其中2015年“宕渠双竹连响舞”“长五川工木雕”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桂兴唢呐艺术”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破了前锋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零”的局面。2014年前锋区创建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连响之乡”,前锋区桂兴镇创建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之乡”。

以活动演展为载体,营造非遗文化氛围。着重发挥非遗保护传承社会效益,全面深化非遗文化服务,推动非遗更好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一是广泛开展非遗文艺巡演。通过群众广场舞大赛、“音舞剧”双年会、送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欢乐农家大赛”“欢乐市民大赛”等文艺演出,穿插非遗类文艺节目,如桂兴唢呐、宕渠双竹连响、川剧变脸等。二是广泛开展非遗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明白纸2000余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宣传明白纸3000余份。三是广泛开展非遗巡展活动。在北城中央大街办公楼、龙塘街道先锋广场、前锋中学、乡村等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展50余场次。通过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现场讲解,让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展现前锋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非遗项目为依托,打造非遗文艺精品。为全面提高前锋非遗艺术观赏性,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前锋区逐步探索非遗文化的品牌打造。一是出台了《广安市前锋区“宕渠双竹连响”本地化品牌化工作方案》,成立了“宕渠双竹连响”本地化利用和品牌化创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组织领导;二是以市级非遗项目“宕渠双竹连响舞”为题材创编的文艺节目多次在省市比赛中夺得大奖。舞蹈《宕渠双竹连响》于2014年代表广安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文艺演出活动;前锋区宕渠舞蹈队成功参加2019年央视春晚演出,在歌舞节目《点赞新时代》中大放光彩,开创了春晚开播以来广安市文艺节目登台表演的先河,实现了广安文化文艺事业重大突破。三是邀请著名编导何川打造了以市级非遗项目“长五川工木雕”为素材的舞蹈《刻·春秋》。2018年舞蹈《刻·春秋》受邀到巴中市参加“巴人文化艺术节”,同年在广安市第二届“音舞剧”双年会中喜获金奖。

虽然我区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文物安全形式不容乐观。我区不可移动文物基本分布于野外,长时间处在风雨浸蚀之中,自然损毁较突出,如千佛岩摩崖造像、大良城安汉保障碑等。同时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较散,点多面广,管护难度极大。目前我区对重点文物推行了政府购买安全服务,落实有文保员进行日常管护,以保障文物安全。一般文物则受经济、人力等因素制约,文物安全防范水平较低。

非遗传承受到严峻考验。我区非遗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长期性的展示平台,使其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传统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明显减少,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传统文化在老年人中还有一定影响,年轻人大多数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

非遗保护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区非遗中心在区文化馆只加挂了牌子,没有增加编制,无专业技术人员和非遗保护工作队伍。非遗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工作内容涉及民俗、社会、宗教、人类学等多学科。非遗普查的主体是普查者,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非遗普查的效果和质量。我区目前专业普查人员少,大多数身兼数职,业务不精,能力提升缓慢。

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加强文物安全防范。一是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文物保护资金,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重点推进代市牌坊环境整治、黎氏宗祠保护与维修、独愚子墓环境整治等项目,打造文物旅游新景点(区)。加强扶持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开发,逐步形成多方共建、共享,文旅融合的新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安全管理网络,逐级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加大执法巡查力度;扎实开展日常巡查和重要时段的安全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加强项目建设,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以传承人保护为中心,打造一批重点非遗项目。积极组织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市内外大型的节日庆典和交流调演活动。逐步推进“宕渠双竹连响舞”本地化利用和品牌化创响工作。通过组建连响队伍,开展连响培训,建立传习基地,打造精品节目,对外交流展示等方式,不断提升“宕渠双竹连响舞”的群众普及率和品牌影响力。逐步在各镇、行业系统组建连响队伍,全面开展连响文化辅导,在全区开展连响集中展示活动。

强化开发利用,推动“非遗+”模式深度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转化利用中,坚持以开发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加大非遗的展示、宣传和关联产品的融创研发。积极探索、寻找非遗+“文化、旅游、扶贫、互联网、科技数字”模式,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开发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文创产品、非遗表演、非遗服饰,打造非遗文化品牌。重点加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非遗精髓融入旅游,在旅游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从而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