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老屋的土房

2019-08-08     扶风同城

老屋的土房

文/闰土

注:图片来自网络

老屋的土房,是父亲一九六六年盖的,那时父亲新申请了一院庄基,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拖着。两年、三年过去了,直到老屋住的三家,为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淘淘气气,父亲一气之下,便和母亲商量踏胡基(土坯)。

母亲供土,父亲踏胡基,一天一摞子,五佰块,一层一佰个胡基,摞五层有一人高。

按父亲计划,盖三间房屋,需十五摞胡基,那就是说,父母亲不歇不停地打胡基,也得半个月,何况这个活是农业行道最吃力的活,一般队上的精壮劳力打三、四天,就要歇一天,更何况母亲是个农村妇女,吃不消干供土的活路。

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奶奶变着花样,把粗粮细做,改善生活,供父亲、母亲食用。

那时,我刚刚十岁,放学了,我就提上奶奶烧的开水,跑去土壕给父母亲送去,顺便通知回家吃饭。

几摞胡基打起了,母亲也累倒了,一向好强的父亲只歇了一天,又换工“你帮我一天,我帮你一天”叫了一个人,连打了几天,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着,十多摞胡基终于打成了,在三亩多的大土壕里,像一座座城墙,又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傲然屹立。

在父亲、母亲辛勤劳作下,三间半土房盖起来了,两间分均做了两个房子,一间半做了个锅连炕的厨房,奶奶和我住在锅连炕的厨房里,父、母亲住一间。弟弟住着一间,里面还放一些农具。盖完房,父亲一算账,共花了三百八十多元,外借了八十多元,并且按上了头门。年底我们搬进新屋住了,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代,盖那个房在我们村还是数一数二的,人们都夸父亲本事大,年轻轻地就把房盖了。

房子盖起了,一向爱好、细心的母亲花了六分钱,买回了二张白纸,分别糊在窗子上,又用煤油灯熏了几张窗花,那百鸟朝凤、鸳鸯戏水的窗花,一张张栩栩如生,然后由母亲剪好贴在窗户上,母亲又向县上工作的亲戚,要了些报纸,把房子周围糊了一遍,真正成了一座令人羡慕的房子,害得村上许多男人、妇女都上我屋参观。

刚搬进新屋,好多年过去了,以后家里又添了弟弟、妹妹,房子不够住了,父亲无奈,又简单搭了个灶房,把原来的锅连炕的灶房腾出来,在壕里挖了些白土一刷,又新盘了一个炕,把这又收拾成了一个房子两个炕。

时光不经意间地过去了,门前父亲栽的几棵树都大了、后院的一棵杏树也长大了,并且挂上了果子,特别是门前自发长出来的两棵洋槐树,都五六拃大了,每年的五月,那白白的洋槐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引来了蜜蜂,诱来了蝴蝶,那香味,弥漫在村子上空,令人回味无穷。

我结婚几年后,弟弟也到了结婚的年龄,老屋的土房又该换了,那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虽然不饿肚子了,但经济滞后,很多人还达不到小康水平。

家乡有句俗话: "娶媳妇盖房,花钱么王。"父母亲经过再三考虑、权衡,决定给弟弟盖三间砖裹门、裹窗,各项花费很大,父亲皱起了眉头。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又打了十摞胡基,在四五月份,终于又盖起了三间土房,但这次土房相对要比前次好得多,最起码是新式门、新式窗,又用砖裹着,看起来特别美观,其码土胡基少用了五六摞。

这土房每年都会招来燕子,筑巢孵化小燕子后就飞走了,它不但给这个小屋带来欢乐、带来喜气。

时间过得真快,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在一个乡镇企业搞产品推销,经过多少年的顽强拼博,在经济市场上摸爬滚打,手头终于有了点积蓄。后来,我批了一院庄基,三分院落,就和老婆商量,决定盖一座二层楼房。砖每千块三十三,用五万。水泥一吨一百八十五,用五吨。砂子三十方。剩下的就是工价,当时大工一天十二元,小工八元。

用了近一个月时间,一座漂漂亮亮的小楼房起来了,新式门窗,玻璃格外明亮,二层楼旁边又盖起了灶房,又砌了围墙,砌了瓷片,有些地方用水涮石粉涮了,用当时现代化的手法,打理收拾得头头是道,然后我又买了副大铁门安上,两边门柱又砌上瓷片。

因我盖的楼是我村第二座楼,加之设计比较新颖,从门前经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在向新屋搬家时,我把原来和我分开另过的两位老人也接过来住在新屋一楼,老屋的土房也没什么作用,暂时放些粮食、农具、柴草。

老屋的土房,我还真舍不得拆,停一段时间,我都要去看看那土房、那门、那窗,还有那母亲亲手用纸给我糊过的结婚房。还有那不到十平方米灶房内打掉的锅连炕。

2010年,我才拆了老屋的旧房,又在我新院子前面盖了一座大房,换了比之前更大的头门,并装修了前后所有房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土房子到楼房,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自来水到户,户户用着太阳能热水器,村道路面硬化,村道两边绿化带美观整齐,村村通班车经过门口。这天翻地覆的改变多亏了党的好领导!多亏了党的富民政策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FdxhmwBvvf6VcSZOd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