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河套灌区
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揭碑仪式
在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举行
今年9月4号,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0届执理会上,内蒙古河套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河套灌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引黄灌溉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如今,河套灌区每年引入黄河水47亿立方米,担负着100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
“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工程建设处处长郭平:目前河套灌区已形成7级的灌水排水系统,渠道总长渠沟道长6.5万公里,水工建筑18.3万座。”
河套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河套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赵志刚:而且推动咱们“天赋河套”走向世界这些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配图
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达1020万亩,是我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之一。灌区灌溉工程历经千年得以延续至今,意味着这一灌溉工程在规划理念、采取的措施和管理上具有可持续性,研究挖掘其科技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配图
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
河套灌区实现三大历史跨越
塔布渠
通济渠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兴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开挖了输水总干渠,结束了黄河无坝多口引水的历史,开创了一首制引水灌溉的新纪元。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灌区建设进入了以排水建设为主的第二个阶段,先后疏通了总排干沟,建成了红圪卜扬水站,打通了乌梁素海至黄河的出口,开挖了各级排水沟道,使灌区排水有了出路。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灌区建设进入利用世行贷款配套建设水利设施的第三阶段,完成总排干沟扩建、总干渠整治和八个排域315万亩农田配套,灌区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基本形成。
1998年开始灌区进入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第四个阶段,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节水增效等一批节水改造工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
河套灌区实现了
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
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
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大历史跨越,
目前,
灌区已形成了完善的七级灌排配套体系
网络配图
来源:内蒙古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