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两千多年的地方有了“国际”标签……

2019-12-07   活力内蒙古

12月5日,河套灌区

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揭碑仪式

在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举行

今年9月4号,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0届执理会上,内蒙古河套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河套灌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引黄灌溉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如今,河套灌区每年引入黄河水47亿立方米,担负着100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

“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工程建设处处长郭平:目前河套灌区已形成7级的灌水排水系统,渠道总长渠沟道长6.5万公里,水工建筑18.3万座。”

河套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河套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赵志刚:而且推动咱们“天赋河套”走向世界这些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配图

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达1020万亩,是我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之一。灌区灌溉工程历经千年得以延续至今,意味着这一灌溉工程在规划理念、采取的措施和管理上具有可持续性,研究挖掘其科技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配图

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

河套灌区实现三大历史跨越

  • 河套灌区是我国著名的古老灌区之一,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河套地区引黄灌溉始于秦汉,唐兴宋废。从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期间,在甄玉、魏羊、郭大义、王同春、杨满仓、杨米仓等一大批治水先民及河套人民前赴后继的奋斗下,河套地区人民陆续开凿杨家河、永济渠、塔布渠、长济渠、沙河渠、义和渠等13条干渠,灌溉面积近300万亩。

塔布渠

通济渠

  •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掀起了引水工程建设、排水畅通工程建设、世行项目配套建设、节水工程改造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兴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开挖了输水总干渠,结束了黄河无坝多口引水的历史,开创了一首制引水灌溉的新纪元。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灌区建设进入了以排水建设为主的第二个阶段,先后疏通了总排干沟,建成了红圪卜扬水站,打通了乌梁素海至黄河的出口,开挖了各级排水沟道,使灌区排水有了出路。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灌区建设进入利用世行贷款配套建设水利设施的第三阶段,完成总排干沟扩建、总干渠整治和八个排域315万亩农田配套,灌区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基本形成。

1998年开始灌区进入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第四个阶段,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节水增效等一批节水改造工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

河套灌区实现了

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

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

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大历史跨越,

目前,

灌区已形成了完善的七级灌排配套体系

网络配图

  • 现今,广袤富庶的河套平原上,灌排渠道纵横交错,密如网织,灌溉面积达千万亩,可以说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着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 在河套大地历代治水实践中,河套灌区创造了先进的治水、管水、用水技术,并广泛延用至今,13条古老的干渠历久弥新,不仅对支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更像一部史书,凝结了河套先民智慧与心血,记录了河套地区千百年来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来源:内蒙古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