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举痛论篇》曰:“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在全身运行,当寒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气血阻滞不通,由中医的病机理论学说可知“不通则痛”,而脾胃位于人体中焦,对食物有受纳、腐熟、运化的作用,当吃寒食冷饮太多,或感受自然界的寒气,或体内阳气不足,脾胃就会失于温煦,均可导致脾胃虚寒证或胃寒证,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不通,出现寒性胃痛。
寒性胃痛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大多数人都得过这种病,胃寒是通常是由季节而改变而引起,在炎热的夏天,与人们过多吃凉食、西瓜、吹空调、喝冰水等因素有关。而一到冬天,气温下降,胃就会隐隐作痛,这都是胃寒引起的胃痛。
寒性胃痛又可以分为胃寒实证和胃寒虚证。胃寒实证是由于感受外界的寒气或者是食用寒凉食物过多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剧烈,口不渴,甚至有头痛,通常伴有腹泻的症状。胃寒虚证是由于体内的阳气不足,胃部失于温煦导致,常常表现为胃痛,病情较长,四肢发凉,口不渴,小便色清,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轻则绵绵不已,重则剧痛,遇寒加剧,如果用热水敷,则“得温痛减”。
对于胃寒实证,病情轻的,可以用热水袋外敷,或喝热水、生姜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气丸可以缓解症状。若病情较重,则需要用干姜、胡椒、花椒、桂枝等药物以温阳散寒。对于胃寒虚证,应当多吃一些健脾补气,温肠暖胃的食物,比如羊肉,红枣,山药,胖头鱼,牛肚,猪肚,生姜,板栗等食物,来温补阳气,减轻胃痛的症状。
此外,艾灸具有温补中焦,调畅气血的作用,非常适合于寒性胃痛的治疗,在艾灸时,可以选用以下穴位:
1.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该穴位可用于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泄泻等疾病。配梁丘穴、下巨虚穴可以治疗急性胃肠炎;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可以治疗胃下垂。搁物艾灸40分钟即可。
2.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该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用于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等疾病。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搁物艾灸30分钟即可。
3.脾俞穴
位置: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该穴可用于治疗腹胀、腹泻、呕吐等脾胃肠腑病证。配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主治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关元俞主治泄泻;配肾俞、三阴交主治消渴。搁物艾灸30分钟即可。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中部,脐中央处。
该穴有健脾胃、理肠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肠炎,痢疾等疾病。配合长强、气海,升阳举陷,可以治疗脱肛;配合气海、阴陵泉,益脾气、利寒湿,可以治疗泄利不止。
此外,寒性胃痛忌口也很重要,应当尽量不要吃生冷性的食物,比如生鱼片,绿豆、柿饼、生番茄、梨、生菜瓜、生萝卜、生藕、蟹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加强锻炼,按时吃饭,早睡早起使人体正气充沛,从而使寒性胃痛得以缓解。
#清风计划# #夏季养生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