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扶着年过花甲的妈妈过马路时,忽然发现原本与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母亲现在却矮了很多,联想到近两年来妈妈经常会出现腰酸腿疼等“小毛病”,她才意识到由于平常忙于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已经很久没关注过母亲了。于是,小林抽时间带妈妈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妈妈骨量丢失严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人老莫把矮三分当儿戏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受骨质疏松症影响的人群非常广泛,尤其是50岁以上处于绝经期的女性,大约每3人中就会有1人因骨质疏松而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
人到老年,大部分人的身高要比年轻时矮几厘米,有的甚至达十几厘米。其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后骨骼承重能力变弱,椎骨被压成楔状或压得扁薄,脊椎的支撑能力下降而变弯,于是身高就矮了。还容易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
更可怕的是,骨质疏松还会引发髋部骨折等严重后果,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易并发感染、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近几年骨质疏松疾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明显提升,很多人都知道通过多喝牛奶、补钙等方式来预防骨质疏松。其实,这还不足以预防骨量丢失。
在人的骨骼里,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是促进新骨的形成,而破骨细胞是消化旧骨。当旧骨消化大于新骨形成时,骨量丢失加速,骨质日渐疏松。由于骨密度降低,骨骼就像筛子一样有很多孔,补钙就如往筛子里倒沙子,边补边漏,达不到预期目的。要想钙质被吸收,还需要及时把孔补上,这样才能起到补漏、促进钙质吸收的作用。补充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确认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效的手段,可显著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其实,现在很多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都已经入了医保,骨密度检测也在医保范畴内。因此,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去医院检测骨密度,及时了解自身的骨
(文/钱琦)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