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家长善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跑者”,而不是“掌控者”

2019-11-27   麦穗小鱼

文/麦穗小鱼

题记:

前两天有幸拜读了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一首诗,名字叫《孩子》。诗中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的灵魂......”

读后醍醐灌顶,却又很是怅然。如今,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掌控者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爱号等方方面面。

所以,有句话说: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会以爱之名操纵我们。

确是如此!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禁固了多少人的青春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是《狗十三》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话。

只看这句话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部惊悚片,但是看完之后却被扎心了。电影里有太多的情感共鸣,我们看见了曾经的自己,找到了很多和自己类似的成长叠影。很多网友和专业影评人士都对这部影片给予了高赞,就像今夕何夕所言:“这里没有怀孕、堕胎、出走、死亡,就是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所发生的故事,却是我看过近些年最好的青春片。”

为什么?因为《狗十三》用朴素而真实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那里面有我们成长道路上共有的亲切感和孤独感。看完后,一声叹息——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 剧中有“隔代亲”的苦恼,李玩自小就讨厌喝牛奶,爷爷奶奶却说“牛奶营养高,对身体好”硬劝着她喝,结果每次喝完她都难受到吐;
  • 有父母强迫下的无奈,李玩热爱物理,最喜欢看的书是《时间简史》,但她爸不理解,认为她严重偏科,并强迫她改报了英语小组;
  • 有不被理解的痛苦,从养狗到丢狗,再到父亲买了一条与爱因斯坦(因为热爱物理,李玩给狗取的名字叫爱因斯坦)相似的一条狗以示安慰,直至最后李玩平静地吃着狗肉还说“谢谢”,表面的平静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波澜。

伴随着苦恼、无奈、痛苦的是萦绕在耳边的“听话,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是毫不在乎的“不就是一条狗吗”......,李玩就这样用无数次妥协,从“任性不乖”到“懂事听话”,低着头完成了自己从孩子到大人的成长过程。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在所有的家庭教育类热播剧中都会反复听到。《小欢喜》中陶虹对乔英子说过,《小别离》中童文洁对方朵朵说过,《少年派》中闫妮对林妙妙也说过。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更是耳提面命不断地拧紧“为你好”这根弦。就算长大后成了家,父母还会时不时地来上一句“我都是为你好。”

曾经有人在网上做过一项调查,说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最害怕听到的或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不出意外,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网友都选择的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毫不夸张地说,“为你好”点中了“中国式教育”的痛点。下面这些话语你一定很熟悉:

“小孩子,懂什么,哄哄就好了”、“小孩子要乖,要听话,不然.....”、“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后就明白了”、“不缺你吃,不少你穿,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们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你就不能省点心吗”、“不好好学习,你就是死路一条”、“我们这么逼你学习,还不是为你好”......

我们不禁要问:明明是父母的一片好心,一份善意,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为你好”视为了魔咒?即使时隔多年,也依旧挥之不去,甚至依然困扰着自己。

或许,在成人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格的存在。他们只是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属品,以过来人的“睿智”不断给这件“附属品”增加价码。其代价就是,以爱的名义,以“为你好”的名义,掌控孩子的生活,左右他们的思想。

所以,自以为是的替代性补偿、“为你好”的体贴,有时候不过是成年人为掌控孩子制定的规则。李玩最初想要的是父亲对自己热爱物理的理解,而不是一条狗;李玩后来想要的是狗狗走丢后父亲的拥抱和安慰,而不是买回一条像爱因斯坦的狗作为补偿。可这些,父亲都看不到……

朱炫在其微博中曾经说过:

“真给孩子选一次机会,出生在哪个家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不要觉得生了孩子,是给孩子一个大恩德。”

不知道父母们看到这段话会作何感想。

或许,感慨一番后,依然会选择视而不见吧!

别让你的“暴力爱”,扼住了孩子的喉咙

经常有人问: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为什么如此紧张?面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如此痛苦?

因为彼此之间没有界限感,因为父母给的爱“太浓太重”了,因为父母太想掌控孩子的一切了。当我们的爱对孩子来说成为了一种负担,那么再伟大的爱都变了味,都成为了一种“伪爱”。

“伪爱”说白了就是一种“暴力爱”,即,“狠狠”地爱。它既有溺爱的一面,又有暴力的一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下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常常走极端,不是过分溺爱,就是使用暴力。过分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必多言,有个词足以概括,就是“巨婴”。温室里的花朵哪里经得起外面世界的风吹雨打,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巨婴们的心理缺陷便一览无余。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暴力一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伤害,造成心理阴影,哪怕是冷暴力。

但是,让家长们无助的是,不使用暴力就管不住孩子。你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更不会记在心上。于是,以暴制暴,不是把孩子抓过来责骂一通,教训一顿。就是使用冷暴力,让孩子自我反省,什么时候认识到错误了,再与其说话。似乎后者效果更好,当父母利用这种教育方法尝到甜头后,就会启动“情绪自动模式”,以后再次遇到孩子出现同样的或者是类似的情况,父母就会惯性的使用“暴力”来解决。

无论是“给糖吃”还是“打手心”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在我们的观念里,如果孩子听话了,说明他懂事了,懂事了便意味着长大了。

可是,这清晰的逻辑背后却隐喻着:

听话是,你可以闭嘴了;懂事是,你要学会察言观色。

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讲到:“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听话”表面上是“一切都为了你好”,实际上大包大揽孩子的一切,从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志向选择,到择业、结婚、生子。孩子成了大人的傀儡,不允许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相爱相杀,捆绑共生。一如,曹保平导演说:“没有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就突然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狗十三》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被父辈的思想绑架着长大的,总有那么一段孤独的岁月,没人能真正听懂我们内心的声音。

那么这种“捆绑式”、“操控型”的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 一是,被“掌控”的孩子性格更懦弱

研究表明,从小被父母“掌控”的孩子,性格普遍懦弱。一方面,做事缺乏主见。他们习惯了在条条框框内按部就班地做事,很少去触碰其他不习惯的区域。“为你好”看似爱,其实是对孩子创造性的打压。好奇心本是孩子的天性,一旦失之,创造力更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畏手畏脚,害怕失败。因为,只要做错了事就会被父母强行纠正,甚至会受到惩罚。于是,做起事来就缺乏活力和张力。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而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正确方式”做事,看似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实则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孩子毕竟有离开父母的一天,那时候他又该如何去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又该如何去抵抗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 二是,被“掌控”的孩子更易焦虑,甚至厌世

太多父母,自以为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要多,所以,不理解、不沟通、不交流,渴望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中优秀、听话、懂事、让自己有面子的好孩子。他们教育孩子不是靠“热暴力”——吼或打,就是靠“冷暴力”——把孩子凉在一边。当孩子反抗时,父母也会“加大剂量”,进一步对孩子进行情绪控制。这“一热一冷”看似把孩子整的服服帖帖。实际上,所有平静的下面都是暗流涌动。被“掌控”的孩子因为情绪得不到及时的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形成一种焦虑心理。

最可怕的而是,很多父母往往错误地以为孩子“变乖了”,变得懂事了。然而,他们何曾走进过孩子们的内心,去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焦虑带来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轻则让孩子开始厌学,就像《小别离》中的方朵朵。重则会产生抑郁,就像《小欢喜》中的乔英子,甚至想通过跳楼来获得解脱。这难道是父母们想看到的吗?

毕竟,孩子不是我们手中任意揉捏的橡皮泥,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会反抗的个体生命。小孩的世界里,非黑即白。父母想要对子女进行情感操纵,而孩子面对这种以爱为名的操纵,想要反抗,想要挣脱束缚。反抗挣脱无果后,大部分孩子会像李玩那样成为“懂事”的大人,另有极少部分孩子则选择了极端方式,以轻生来挣脱束缚。

  • 三是,被“掌控”的孩子更喜欢逃避

“习得性无助”这个词很少有人听过,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一旦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会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说白了,“习得性无助”会给人一种心理暗示——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会改变现状,不如选择接受。

被父母“掌控”的孩子更容易滋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因为父母越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变优秀,孩子就越想反抗。反抗的结果就是犯更多的错误,受更多的惩罚,被更多的调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听任摆布,不再作无畏的挣扎。因为在他们心里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即,努不努力一个样,反正都无济于事。

被“习得性无助”困扰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是积极去想办法,而是习惯性的自我安慰。他们不会成为生活中的“不倒翁”,只会成为生活中的“葛优躺”。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掌控孩子,来避免他们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或是误入歧途。然而我们不知道,正是掌控的这个动作,促成了孩子们一直在逃避的命运。

每个纠结又拧巴,缺乏独立意识,自卑胆怯,喜欢逃避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不肯放手的父母。

殊不知,在孩子的人生规划上,过分地加重父母的砝码,只会让孩子永远无法“断奶”!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听过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却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

可惜,双方或许永远都等不到那一天。

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也折射出我们的教育该有多失败啊。我们固执地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管的严一点,替孩子考虑的多一点,为孩子的人生之路规划的好一点,就是爱他们。可哪里知道,这“一点”成为了孩子的负担。有时候,孩子的人生之路非但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顺畅,反而事与愿违。

“我这都是为你好,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几乎是每个家长都在玩的套路。这句话几乎是无敌的,没有哪个小孩能够逃脱!而“为你好”其实就是“掌控孩子”的代名词。我们就这样用自以为是的爱,为孩子画了一个牢笼,禁锢了孩子的青春,锁住孩子的一生。

这难道是爱吗?绝不是!

有一种爱,叫做“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此而已,不应有任何附加条件。

孩子需要的,不是“你要听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的“伪爱”,更不是“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应该......”,“我为了你……,所以你必须……”等道德绑架式的语言。若是真心为孩子好,就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虚荣、好胜、攀比心强加给孩子。

为人父母,在孩子的人生规划中,要懂得适可而止!父母之爱,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那样: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然,这段话是用来形容亲情的。但是,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似乎也很得当。“不必追”告诉我们,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不必越俎代庖,给孩子一定的自身空间,或许他会成长的更快乐,成长的更优秀。

那么,做父母的到底应该怎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呢?

  • 一是,给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用“他制他律”来约束孩子。

“最美莫过少年时”,少年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也是一个人最有冲劲的时期。冲劲意味着会犯错误,会失败。而如果大人们为了防范他们犯错误,或是害怕他们“误入歧途”,便对孩子进行“程式化”管教,并打着为了他们有个美好前程的旗号,用“他制他律”对孩子的人生之路进行“渠道化”引导和束缚。如此一来,孩子的个性就会被抹杀。

客观地说,我们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缺乏“容错机制”的。我们太过期望孩子尽快成熟,尽快知道社会的残酷性,从而在教育孩子时通常是反向激励,或是说一些危言耸听的告诫。很多的家长更是越俎代庖,早早地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铺垫好了人生之路。一旦发现孩子“跑偏了”,便会毫不留情地拽回来。

这种被束缚,被掌控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他们既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又缺乏解决困难的信心。所以,爱他们就要给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说白了,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背着他们走完这一生。

况且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一定是个性争相迸发的社会,我们绝不希望看到一个暮气沉沉的“无青年社会”。

年轻人就应该像梁启超所说的那样:

“年轻人应该如朝阳,如乳虎,如泼兰地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这才是少年之幸!社会之幸!国家之幸!

  • 二是,学会陪伴,请记住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就是说,父母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羡慕之余,我们是否想过“别人家的孩子”背后必定站着“别人家的父母”。

于我看来,普通的父母只会要求孩子“这么做”,优秀的父母会教孩子“怎么做”。一字之差,培养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孩子。前者习惯了按部就班,缺乏创造力,遇到困难常选择逃避;后者则学会了融会贯通,更加有主见,也更愿意接受挑战。

所以,当我们直接拿起“别人家的孩子”这块金光闪闪的牌子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时,可否也拿起“别人家的父母”这面镜子好好地照照自己!

  • 如果,在孩子学习时,你能够自觉的放下手中的游戏,拿起一本买来后便束之高阁的书,静静地读一读,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 如果,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你能够做到不翻旧账,不把负面情绪过度强调和延伸。而是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分析原因,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 如果,在孩子成绩下降时,你能够做到不去大声指责,或是实施冷暴力。而是多去鼓励,多去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助其迎头赶上;

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也会变成让他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有人说:“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动声色的摆渡人。”不动声色的默默陪伴,一定比河东狮吼般的指责、打骂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 三是,引导孩子,做一个思想和精神独立的人。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过一句话: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而操纵带来的一个致命后果是思想和精神不独立。思想和精神的独立是一个人今生最大的财富。一个思想和精神不独立的人,面对各种竞争和压力,会感到无助和孤单,更会陷入恐惧的漩涡。

《邻家的百万富翁:美国富翁的惊人秘密》中有一句说得非常好:成年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越多,自己积攒的就越少;成年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越少,自己积攒的就越多。其实,何止是成年,少年或青年也是如此。

父母跟孩子,是一场厚重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亲子之爱,在于父母对孩子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和悉心教导;更在于是父母懂得在孩子成长之后体面地退出

正如文章开头的那首诗所言: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