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疫,小情怀——记抗疫中的咸宁市第十一小学校长周大桢同志

2020-03-04   香城都市报

本报讯(通讯员 钟翠兰)"喂,今晚又不回吃饭,你不要命了?"电话那头一阵"河东狮吼",随后只听见"啪"的一声挂断了。

打电话的是周大桢的爱人,自从今年1月30日接到抗疫任务以来,周大桢同志就一直拖着病重的身体,一边和病魔作斗争,一边和疫魔作斗争。

周大桢同志于2018年5月份被查出患有肝样腺胃癌,这是一种极少见的疑难癌症。5月份手术后,前后一共做了6次化疗。出院后靠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医生反复叮嘱,在家一定要少操心、多休息、合理膳食、定期复查。

但"疫情就是命令",在疫情面前,周大桢同志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身患癌症的重疾病人。对待工作毫不懈怠,一直与老师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在抗疫一线。

这次抗疫,我校有22名志愿者参加,承担了咸安区政府十路口处的防控值勤,荣凯天阶的卡点值夜,天洁华沙城、雅典城、凯悦学府、香泉公馆、香泉花园、书苑等小区的上门摸排、信息采集和登录上机工作。这些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周大桢同志都能做好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使我校的防控工作有条不紊、效果显著。

在抗疫中,周大桢同志不拉客观不言病,身先士卒,率先值守。早上,他5点多钟起床,分期分批把老师们送到值勤点。中午,防控点的饭菜不合他这种特殊身体的要求,其爱人徒步四里路从家中送饭给他吃。下午需要休息一下,他爱人毫不犹豫顶上,替他值守。2月14日下午3点到晚上11点,轮到我校另外8位老师到区政府路口进行值勤。谁知下午5点钟,气温骤降,风雪交加。周校长在家坐立难安,一心记挂着值勤点的老师们,不顾爱人的劝说与阻拦,毅然开车前往一线指导工作。晚上11点,又开车把值勤的老师们一个一个地送回家。

在小区的入户摸排和信息核对工作期间,周校长周密部署、科学安排,谁和谁一组,哪组包保哪些楼层,谁管复核,谁管统计,谁管后勤等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老师们在工作时都头脑清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登录上机工作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任务,信息量大,时间紧急。在2月26日的再次补登工作中,周大桢同志硬是同老师们一起从早上8点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逐一核对无误后,再把资料送到总支,然后还要把8位女老师逐一送到家,最后自己到家时,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

抗疫期间,周大桢同志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令老师们感动。在对待老师上,也体现出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他常常对我们说:"出门在外,风险很大,你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防护工作。疫情面前,形势严峻,前方医院和医务人员已经不堪重负了。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给国家添麻烦,这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是老师们有外出的值勤任务,周校长都会提前在群里反复叮嘱老师们出门戴好口罩,雨具,多穿衣服,回家后消毒、洗手等等。对于老师的家属,上至90多岁卧床不起的老人,下至嗷嗷待哺的婴儿,事无巨细,他都一一过问,牵挂于怀。

3月3日,是我校全体老师难得的在家休整的日子。这天,防控指挥部给每位老师发了一箱泡面和六袋肺毒清中药包。下午周校长又一次牺牲休息时间,挨家挨户把分散住在方圆几十里老师们的物品送到他们手中,分送完毕,已是万家灯火。

看着周校长深陷下去的眼睛,憔悴的面容,写字时剧烈颤抖的双手,老师们都非常担心和心疼,劝他休息。但他平静地说:"在国家大灾大难面前,我个人的这点得失和安危又算得了什么呢?有国才有家啊!"

是啊,有国才有家!周大桢校长用他病弱的身体和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抗疫情怀",什么是"家国情怀"。


路口值勤

路边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