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春晚嘉宾变迁:从制造“流量”到搬运“流量”

2021-02-08   新剧观察

原标题:39年春晚嘉宾变迁:从制造“流量”到搬运“流量”

作者 / 明月帆

啧啧啧。

2021春晚嘉宾名单流出后,不少观众发出如是感叹,以表达对一众“流量”的嫌弃之情。

“口嫌体正直”的话听听就好,春晚办得再烂,大年三十晚上,打开电视当背景音的还是大有人在。

自1983年开始,春晚这个最具国民度的晚会品牌已经走过39个年头。早年,上春晚是一项莫大的荣誉,意味着“跳板”,意味着官媒的看重。如今,“春晚门槛越来越低”成为共识,什么人都能上春晚,成了春晚结束后的吐槽关键词。

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场动画

一个天大的误会是,与民同乐的春晚,其实从来没有门槛。

梳理1983——2021年39年间春晚嘉宾名单可以发现,“什么人都能上春晚”,不是槽点,恰恰是春晚的特点。

1983——1999:曾上《新闻联播》道歉,陈佩斯、朱时茂是第一对春晚红人

“各位观众,在这欢乐的除夕,中央电视台全体工作人员祝您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春节愉快!今天晚上,本台采用现场实况直播的方式为您播出春节联欢晚会的文艺节目,为了使您能够欣赏到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我们在现场安装了四部电话供首都的电视观众点播节目使用,请大家在出席今天晚会的演员当中来点播节目。”

1983年,伴随上面这段开幕辞,第一届春晚正式拉开帷幕。

1983年第一届春晚片头

当时,这段开幕辞由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时任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主持人的赵忠祥致辞,两个细节是:

尽管致开幕辞,但赵忠祥并非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一,镜头带到四部电话机时,画面左下角的一位女接线员冻得直搓手,说明演播室的温度极低,现场没有暖气;

第一届春晚供点播接线的4部电话机

二,“供首都的电视观众点播”,而非全国电视观众,反映当时国民经济水平有限,电话、电视尚未普及入户。

这两个细节其实指向一个共同问题,早年举办条件极其有限,春晚也是在摸索中前进。

当时,收视率不是衡量晚会质量的唯一标准(电视尚未走进千家万户,统计收视率的CSM诞生于1997年,比春晚晚了14年)。拿出有质量的节目,让观众满意,是那个年代春晚的首要任务。

假使观众不满意,例如1985年第3届春晚,因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持大型直播节目,节目衔接不灵,“一麻袋一麻袋的观众来信寄到央视,骂声一片”。节目播出11天后,央视不得不在《新闻联播》中向观众致歉。

一切以观众为中心,尊重、倾听观众意见,这种态度,是后来春晚打开国民度,成为家喻户晓的晚会品牌的重要原因。

彼时,没有流量明星这么时髦的说法,登上春晚的嘉宾,要么是国民度高的影视明星、红歌歌手,要么是能撑起节目的一流小品演员、相声演员。总导演作为把关人,只对节目负责,不对领导负责。

1984年第二届春晚上,那个让陈佩斯“逃跑”了三次的著名小品——《吃面条》,因“太不严肃了,央视没有一个领导敢点头通过”。最后,在节目直播前不到半小时,总导演黄一鹤顶住压力拍案通过,这才有了后来陈佩斯、朱时茂的精彩演绎。

黄一鹤的目光比领导“准”,这个节目受到了观众欢迎,陈佩斯、朱时茂彻底打开知名度,成为多年的春晚常客。小品表演也自此开始,成为春晚舞台上最受期待的节目。冯巩、郭达、赵丽蓉、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高秀敏、范伟等一批自身本领过硬的演员,借由春晚小品走向大众视野,成为几代观众心中的春晚记忆。

对比2014年春晚,有名有姓的大牌电影导演冯小刚成为“工具人导演”,当时这种只对节目负责、不以领导意志为转移的坚定,极大程度上成就了后来春晚的黄金时代。

小品老少咸宜,年轻人钟情的流行文化,春晚也在有意识地植入。

1987年第5届春晚舞台上,费翔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点燃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也烧“火”了自己。而后,毛阿敏、韦唯、徐小凤、谭咏麟、姜育恒、潘美辰、甄妮、小虎队、刘德华、张雨生、庾澄庆、郭富城、巫启贤、那英、叶倩文、王菲、张信哲等流行音乐歌手相继登上春晚舞台,合家欢风的春晚,变得越来越时髦。

2000——2010:新人上场,老将退位

千禧年后的春晚,依旧在追求老少咸宜,与此同时,随着国民文娱消费方式的变化,与时俱进的春晚越来越热衷于赶时髦、追潮流。

1998年,电视普及后,《还珠格格》创下62.8%的最高收视纪录,两位女主演赵薇、林心如,双双登上2000年第18届春晚舞台。为了争取收视率,节目组更是特别安排赵薇担任主持人,让观众一整晚看个够。

2000年后,春晚的一个变化是,“MP3歌手”“彩铃歌手”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越来越频繁出现在春晚舞台上。《老鼠爱大米》原唱杨臣刚,《桃花朵朵开》原唱阿牛,《你是我的玫瑰花》原唱庞龙,都曾带着各自的神曲,登上春晚舞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后来的广场舞派代表——凤凰传奇、筷子兄弟,以及现在的抖音口水歌派代表,其实都是当年MP3神曲派、彩铃神曲派的演变。今天的观众看不上抖音口水歌,当年,听卡带、唱片长大的观众,有几个看得上杨臣刚、庞龙呢?

音乐不分高低贵贱,更何况,流行文化,“流行”是第一要义,其它,都是次要的。当时,CD、卡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携带方便、内存大的MP3、手机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消费文化的带动下,春晚纳入MP3神曲、彩铃神曲,理所当然。

2004年《超级女声》后,选秀文化风靡全国。春晚舞台上,也开始出现“秀人”的身影。

2006年,第一届《星光大道》冠军阿宝登上春晚舞台,随后,姚贝娜、熊汝霖、海明威、郝歌、阿尔法等央视派“秀人”组队现身。民乐艺术家、实力唱将、歌坛新秀联袂演出,春晚歌舞类节目不再是红歌一统天下,节目形式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照顾年轻观众口味。

歌坛,新秀们在努力追赶前辈;语言类节目的舞台上,也呈现出老将退场,新人上位的景象。

2009年第27届春晚舞台上,赵本山带着徒弟小沈阳、丫蛋,贡献了“赵家班”最后一个爆款小品——《不差钱》。小沈阳的苏格兰长裙、丫蛋的“亮嗓”,成为这个小品中观众印象深刻的两个记忆点,至于两人的师父赵本山,相较而言,在这个小品中的记忆点是模糊的。

2010年第28届春晚舞台上,冯巩的两位徒弟贾玲、白凯南搭档带来相声《大话捧逗》。当时,贾玲还没有成为热CP体质的女汉子担当,与白凯南就琼瑶版、金庸版捧逗关系的一唱一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过该届春晚的观众或许忘记了,当晚第一个登场的相声,其实是这两位的师父——冯巩带来的《不能让他走》。如今,很多人可以想起当年贾玲在春晚舞台上尚且苗条的身姿,却鲜有人记得清,《不能让他走》究竟是个什么节目。

2011——2021:春晚搬运的第一个“流量”&最后一个春晚红人

快问快答题一:春晚搬运的第一个“流量”是谁?

李宇春?吴亦凡?鹿晗?

错错错。

身为第一代“秀星”,李宇春2015年才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四大“流量”中,杨洋在2016年第一个登上春晚舞台,鹿晗是第二个(2017年),李易峰是第三个(2018年),吴亦凡从未上过春晚。

正确答案是韩庚。

2011年第29届春晚上,韩庚先是搭档董洁、殷桃、周冬雨、窦骁带来开场歌舞《回家过年》,随后,又solo带来创意节目《除夕的传说》。彼时,是韩庚与SM解约回国的第二年,四大流量尚在蛰伏期,没什么竞争对手的韩庚,成为春晚搬运的第一个“流量”。跟如今四五个“流量”分一首歌比,当年,春晚给足了韩庚排面。

快问快答题二:最后一个春晚红人是谁?

小沈阳?沈腾?岳云鹏?

这三个名字其实都是标准答案。

2009年小沈阳初登春晚舞台一炮而红,2012年沈腾的“郝建”初次亮相,虽未达到《不差钱》的火爆程度,但总归刷出了存在感。2013年,沈腾搭档马丽带来“郝建”的故事续,这一次,不仅“郝建”,搭档马丽也打开了知名度。再到2014年,《扶不扶》横空出世,沈腾、马丽以及背后的开心麻花,算是彻底在春晚站住了脚跟。

2014年,郭德纲的徒弟——岳云鹏也是首登春晚舞台,但,跟开心麻花的《扶不扶》比起来,岳云鹏在小品《扰民了你》中的表演,几乎没给观众留下任何印象。

第二年,第33届春晚上,岳云鹏在自己的主场——相声上,找回了自信。《我忍不了》中与搭档孙越的默契配合,丝毫不亚于当年贾玲、白凯南的表现。

小沈阳毫无疑问是春晚后一炮而红,至于沈腾、马丽、岳云鹏,硬说是春晚捧红的,倒也不是不对,但严格意义上,沈腾、马丽成就于《夏洛特烦恼》,岳云鹏成就于《五环之歌》,春晚帮他们打开了知名度不假,可这种加成作用,没有想象中大。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春晚的造星能力,不比以前了。

春晚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走下坡路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不同版本。但唯一确定的是,2014年升级为国家项目后,春晚节目的编排,越来越慎重。

2014年,春晚升级为奥运开幕式同等级的国家项目,冯小刚作为春晚历史上第一位外聘导演,第一次执导国家级项目。

观众期望极大,以为春晚将从此改头换面,重新做节目。

万众期待中,该届春晚在“华谊版年会”的骂声中收场。

“锅”不该冯小刚背。升级为国家项目后,春晚已经不是一台普通晚会,政治意义的背负,意味着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第一要义,其它的,要往后排。国家春晚不是卫视春晚,冯小刚做不了黄一鹤。

一个时间节点是,2014年,恰是内地娱乐圈“流量”文化兴起的第一年。网络视频平台分流电视观众,文娱消费方式越发多元,春晚不再是年三十晚上的唯一选择,为了留住观众,投奔“流量”,成了春晚的不得不为之。

今年春晚,从路透来看,仍是流量明星的大杂烩,外加一堆“先喜后悲”的正能量煽情&过度拔高小品,观众已经在热搜上发表了几轮异议。

观众不满,是正常的;春晚坚决不改,也是正常的。“流量”江湖,本来就是一天一个局面,往年,“四大三小”可以上,今年,THE 9、时代少年团为什么不能上?至于催婚催育的正能量小品,这就是国家政策,国家级项目的春晚,能拒绝宣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