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给大家讲三个故事。
壹
有天,一位古代皇帝在浏览书画时,一幅宋人画的《子母鸡图》抓住了他的眼球,画上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画面温馨祥和,皇帝触景生情……
宋 佚名 《子母鸡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曾经全世界离他而去,只有奶妈为了他放弃全世界,好在历经千帆如愿以偿与奶妈结成连理。如今,他不奢求开疆辟土、指点江山,只求家庭和睦、宜子多寿,为了定格这个有爱的瞬间,皇帝下令让造办处烧了一组斗彩鸡缸杯。
对,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个被卖出2.81亿高价的鸡缸杯。
世人从不吝啬对它的赞美,它造型新颖、装饰清新可人、工艺精湛,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也被当成是明代彩瓷最高水准的代表……
这位皇帝开创了全新的斗彩技术,用青花颜色勾勒出线条,再用红、黄、绿等多色在瓷釉上进行绘画,入窑中进行低温烧制两次,成品率很低,但烧制成功的瓷器釉面栩栩如生,绚丽多彩,极其好看。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他以为有了克服高难度烧制技术的恒心,就能感动上苍求得“家和万事兴”,事实证明他太天真了,又或者是他还不明白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战场。
他宠爱一生的贵妃在38岁高龄产下一皇子,可惜未满周岁便夭折,她也因故不能生育。据传,性情大变的贵妃还抱着“既然我不能生,你们也别想生!”的想法,加害于宫里每一个妃嫔及其子嗣都,以至于早年这位皇帝膝下竟无一子女。
贰
1481年,江浙、山东、四川等地都出现了天灾,农田颗粒无收,百姓相继逃难,流离失所,同时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也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
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总该有点作为吧?是的,深处宫中的皇帝坐立不安,来回踱步眉头紧皱思考着解决办法……终于,他毅然决然地走进书房,提起笔……画下了一幅《岁朝佳兆图》,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朝的天下,希望新年伊始万事有个好开端。
《岁朝佳兆图》 故宫博物院藏
在他的画中,钟馗正用犀利的目光紧盯着飞来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头,小鬼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寓意“百事如意”,整幅画造型准确,眉目传神,人物面部也用淡彩晕染出立体感。
画幅右上方有皇帝的题诗:“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岁朝佳兆图》题诗
虽然应对内忧外患的办法没有想出来,但是从极具巧思的布局谋篇、简劲流畅的线条、淡雅的设色、精到的笔墨中,能看出来,这位皇帝确实是在用毕生的艺术修养为黎民百姓祈福,咱们不能说他不够努力!
叁
1464年,一个少年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国之君。18岁,血气方刚、锋芒毕露的年纪,换做是谁拥有整个江山,都想大刀阔斧地作为一番。
为了稳固江山,有的人杀尽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有的人逼亲生父亲退位,还有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可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个18岁的新皇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窝在书房里祈求全国上下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图》 故宫博物院藏
新皇帝登基后,没有废旧立新,没有清算旧账,却画了一幅画——《一团和气图》,画面正中盘腿坐着一个体态浑圆的弥勒佛,他咧嘴捧腹,也确实符合“一团和气”的字面意思,但细看后却发现这幅画略微有点诡异。
怎么一个人会有三双手?
于是你擦亮眼睛准备看个仔细,终于发现这不是一个人,是三个人!
第一眼看出来的弥勒佛,原来他的脸是由另外两个人的侧脸拼起来的,他的双手搭在另外两个人的肩上。
左边的人戴着冠,是个道士;
右边的人包着头巾,他是个儒者。
整幅作品构思巧妙,设色典雅,人物衣纹顿挫有致,似金钩铁画,细劲流畅;人物造型诙谐,生动传神,画上还附有作者亲题的一段文字,指明了画中三人的身份。
一团和气图赞
从题诗得知,画中三人分别是文学家陶渊明、道士陆修静、高僧惠远。
自晋代民间就流传有关于这三人的佳话,高僧慧远住在庐山东林寺,三十多年送客不过虎溪,但遇到儒士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送别时竟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
宋 佚名《虎溪三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在这幅画里,这三个人代表的也就是三大流派——儒、释、道,新皇帝借“虎溪三笑”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宏图伟志”:希望以后不仅小家一团和气,“儒释道”三大家也都能和平共处。
总的来看,这位新皇帝费尽心思用这种极具现代感的画中画构图,几乎符合了漫画的所有特点,却在主题上丝毫没有讽刺的意味,可见世界和平是他最真挚的愿望,不掺杂任何戏谑成分。
但是很多人还是困在一个问题里出不来:为什么一个大有前途的少年这么 “不热血”,好端端地18岁的年纪就有了81岁的心态?
如果你小小年纪也曾被卷入到父辈夺门复辟的政治斗争中,或许就会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渴望平静。
1449年,土木堡之变,他的父亲在战场上被掳走。
1452年,叔叔夺走了皇位,他被废为沂王。
1457年,父亲因夺门之变而复辟,他重新做回皇太子。
他数度被卷入叔父们的夺门复辟的政治斗争之中,这些常人不曾有过的经历造就了他谨慎敏感、甚至有点懦弱的性格。
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猜到了这三个故事其实说的是同一个人——明代皇帝朱见深,他一生天真,也一生“平庸”。
明宪宗成化帝画像
关于明宪宗成化帝,很多人是通过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朝那些事》了解到的,然后把过多的目光都投射在他的奇闻异事上,以至于我们似乎忘了其实成化皇帝还是个热衷书画,内心宽仁的艺术家。
他没有安全感,喜好宁静;他一生小心翼翼,据说还因为压力过大造成口吃,在我们看来,他用艺术寄托所有心愿,把主动权交给上苍……处理每一件国之大事都显得幼稚可笑。
说到底,他不过是帝王家权力交替的血雨腥风里的受害者罢了,只可惜他一生浪漫,用错了地方。
-End-
内容来源:宝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