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1岁的老人
刷牙一弯腰,腰椎就断了
一个月内骨折两次
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
严重骨质疏松!
“这才30天不到,结果两次住院两次手术!”躺在病床上的71岁刘大妈无奈地说。9月中旬刘大妈早上起床,下来动作太快导致一个没站稳摔倒在了床沿上,之后就出现腰背部疼痛。在家躺了一周却不见好转才来医院就诊。
“两节腰椎压缩性骨折,”接诊的医师说,“建议做一个腰椎成形术。”之后刘阿姨接受了手术。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发现刘大妈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出院后,医生告诉刘大妈骨质疏松是这次骨折的真凶,让她继续在风湿免疫科治疗。但刘大妈心想骨折也好了,也没有其他不适,自己平时注意下动作就行了,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国庆刚过,刘大妈一次刷牙中弯了下腰,结果腰上一阵剧烈疼痛。她赶忙来找医生,没想到腰椎又是压缩性骨折!
“虽然已经十分小心了,但骨折还是不可避免。”医生解释说,刘大妈身体骨骼里的骨钙流失,骨骼变得很“脆”,就像造房子的水泥墙水泥都冲走了只剩下石灰,因此骨骼经不起摔或者碰撞。
“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还真不少见,”医生介绍,就他所在病区每年接诊的这类患者接近300例,年龄都是50岁以上,其中80%是女性。而很多患者出现骨折并非受到严重的冲击力,不少像刘大妈这样日常生活中起床、拎东西、弯腰或者是走路滑倒,甚至有些打了几个喷嚏就骨折了。
在10月20日“国际骨质疏松日”来临前,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骨质疏松防治宣传手册》,其中的几个数据展示了骨质疏松症严峻的现状:
•目前全球2亿人口罹患骨质疏松症,每三秒就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
•我国5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19.2%,知晓率却只有7%;
•6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提升至32%;
•1/5男性、1/3女性将在50岁后遭遇一次骨折。20%髋部骨折患者骨折后1年内死亡。
(数据出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骨质疏松防治宣传手册》)
在骨质疏松症和正常骨骼之间还有一个低骨量人群,这个人群在我国也非常庞大。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0~49岁人群低骨量患病率达到了32.9%。对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不重视,一旦发展为中重度骨质疏松甚至发生脆性骨折。
老年人、绝经后女性、 多育女性、“啤酒肚”人士(腹部深层脂肪过多)、缺乏运动的人、糖尿病人、太瘦、爱好烟酒、偏食的人群都是骨折疏松的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防治宣传手册》中列出了不同人群对于骨质疏松的防控重点,可供大家参考:
01、儿童青少年
•不偏食,不挑食,饮食结构均衡。适当多喝牛奶等,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碳酸饮料、烟、酒,多喝白开水;
•多参加户外运动,运动能够增加骨密度,跑步、羽毛球、篮球等,都应该多参加;
•谨慎使用影响骨骼健康的药物。
02、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增加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
03、绝经后女性
•平衡膳食,增加饮食中的钙;
•规律运动;
•保持健康的体重;
•找出骨质疏松症风险因子,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评估未来骨折风险;
•如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
•防止跌倒。
04、男性
•增加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
•减少吸烟和过量饮酒;
•增加体育运动;
•提倡男性在进行雄激素剥夺治疗和前列腺癌治疗时,与医生沟通,进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05、老年
•保护脊椎免于骨折;
•保持身体平衡,避免跌倒。
有足够的骨质撑腰,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就越晚,程度也会比较轻。因此,医生建议50岁以上人群可以考虑补钙。
中老年人每天摄入800——1000mg的钙,奶及豆制品、虾皮、海带中富含钙质,而老百姓常说的骨头汤却不补钙,这是因为骨头中所含的钙并不多,并且这类钙质不能被人体吸收。
其实单纯靠食物很难补足钙,最好配合药物补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钙剂。
钙+维生素D是黄金搭档,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那么补再多的钙也没用。”医生表示补充维生素D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晒太阳,但不要烈日当头时候晒太阳。
对于骨骼健康运动很重要,最好从青少年开始。医生提醒说如果已经出现骨质疏松则不适合对骨骼施加较大的压力,比如仰卧起坐、剧烈地扭腰等,主要是锻炼身体的平衡和肌肉的力量,比如打太极、跳绳,而像游泳、骑自行车对心、肺等功能非常有帮助,而对于骨骼锻炼并不推荐。
此外,还要避免一些引发骨钙流失的生活习惯。饮食中少放盐,少喝碳酸饮料,这些会使骨骼钙质流失,此外还应戒烟限酒。
还想了解更多?
一起来看看
健康骨骼
核心信息图解
来源:综合国家卫健委、宁波晚报、健康时报、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