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曾与朋友开车经湖南去广西、贵州转了一大圈,回程途中,在湖北利川县暂做停留。中国成规模的古建群基本都在北方,听说此地也有个古建群,名字很怪,叫大水井,遂决定走一趟。
当年的大水井,真可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除了门口有个无所事事的管理员,偌大的建筑群内竟空无一人。那一年,大水井好像还没有正式售票,我们八个人交了50块钱就都进去了。因为被她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边看边拍摄,在里面足足泡了三个多小时。
时隔六年,今年5月,再次去利川,大水井依然在游览计划之内。只是今非昔比,古建群外面已建起了豪华售票厅,且门票不菲,每人65元(老人半票)。
两次游览,对这座融合了多重特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建有了更深的认识。只可惜两次去都是阴雨天,对拍摄多少有些影响。
李氏庄园,2013年拍摄,右边的亭子如今已不复存在。
李氏宗祠,2019年拍摄,外观丝毫未变。
大水井,中西合璧,融合土、苗、汉特色于一身。
大水井,北距湖北省利川市45公里。此地“北望齐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近得长江三峡之利,内拥崇山峻岭之奇。”从明代中叶至民国,有钱人曾在这里盖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庄园,可惜因时代变迁,大多已不见踪影,今人所说的大水井,是指仅存的李清亮庄园、宗祠及李盖五宅院。网上说她是长江中下游规模最大的古建群,恐有疑义。但说她是鄂西南土家族区域及三峡地区罕见的、研究价值极高的明清古建筑群,应该是准确的。2002年,大水井在恩施地区第一个被列为了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2019年航拍李氏庄园全貌。
2019年航拍李氏宗祠。
李氏庄园始建于明末,原为黄姓土家老宅,后经李氏300年的不断改修扩建,俨然成了一座占地六千平米,中西合璧、匠心独运的“豪宅”,最兴旺时,曾有四百多李氏族人居住于此,是旧时代李氏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体的典型的封建“土围子”。只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坚固的“土围子”也扛不住岁月的侵蚀。今天的大水井已经垂垂老矣,加之看上去并未做太多修补,黯然的气韵更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喘息在大山深处,只有山间萧萧风雨,漫漫云雾陪伴着她,似在回味着隐藏在高墙屋瓦之间的秘密。
庄园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床、案、椅、几全以红木制成。
现存家具近百件,但更多的家具已流散民间。
我们将车子停在售票厅外,购票后,穿过一片新建的池塘,沿青石板拾级而上,蓦然映入眼帘的是翘角凌空的朝门庑殿顶,门楣上高悬“青莲美荫”的匾额。青莲者,诗仙李白之号也。想来宅第主人攀附名贵之心甚浓,故以李白后人自居,可见其企盼诗仙庇护的心理。而门前对联“八龙绕井烟村门户腾贵气 百凤朝山草野文章存世家”透露的文化气息,又表明了主人虽居深山草野,却时时不忘诗礼传家的美好愿望。
有山势之磅礴,拥峻岭之奇险,大水井造型气派,错落有致。
小姐楼,传统的土家“走马转角楼”格局。
走进庄园朝门,但见前院气度不凡,极尽创意:高雅灵秀的吊脚楼居于两厢,二百平米的院坝用整条青石铺成,欧式柱廊横贯左右,拱卷方柱粗壮挺拔,雕凿精美,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与两侧土家楼台相应相衬,可谓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据说,这样的布局风格是主人为迎娶门当户对的儿媳而设计的。朝门与正屋中轴线呈45度夹角,而中轴线则正对远方“龙门”水口(有人说是对着远方的长江),取“龙跃大海”之意。
朝门与正屋中轴线成45°夹角,西式回廊与中式建筑相得益彰
方柱上的白菜浮雕,取“摆财”、“显财”之意。
大水井的建筑风格,集土家族、苗族、汉族建筑特色于一体,更兼中西合璧。既有土家传统的“吊脚楼”外廊,又有徽派、苏式建筑特点和汉族皇家宫廷色彩。建筑群内有天井24个,房屋一百七十余间,且多为二三层的楼房。古建群的大厅、套房、客厅、客房、小姐楼等无不精美,其他如帐房、仓房、牲口圈等也让人叹为观止。多样的文化碰撞赋予了大水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大的经济实力促进其建筑形式的兼收并蓄。
大水井的古建,全部采用木骨架,没用一颗铁钉。
即便是牲口圈,也彰显了主人的富有。
阴阳互动的布局,道释兵学的传统
中国的古建形制,皇家要表达的是皇权至上的思想,民间也要讲究尊卑排序。大水井也是这种维护封建伦理制度的建筑载体,具有轴线贯通、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特征,布局的空间序位,处处渗透着三纲五常、男女有别、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宗祠天井两侧台阶,靠近拜殿一侧五级,靠近祖宗殿一侧九级,寓意九五之尊。明亮精致的正房供主人居住,仆人、长工集中居住在狭窄简陋的阁楼,一般人也不得踏进宗祠厨房,女性不得进入祖宗殿,进餐时须按尊卑就坐,体现出李氏家族强烈的等级观。
众多的楹联,表明了主人倡导耕读传家的思想。
九五之尊的台阶,各处建筑环环相扣,互相依托,互为衬顶。
中国人营建住宅都信奉风水学,大水井也不例外。李氏的祖先取“龙归井、凤栖山”之意,依托四周有群山环抱、负阴抱阳的良好地势落业大水井。特别是在修建祠堂时,还特意请来了阴阳先生,占卜规划,以契合阴阳五行和人伦礼制。整个庄园窗棂花样、柱础浮雕多达二十余种,工艺精湛、寓意丰富。如宝瓶插月季寓“四季平安”,钱币与蝙蝠搭配寓“福在眼前”。
宗祠入口很不起眼,大概是因武装防御所需。
巍峨的城墙与周边地理环境透露着威严和霸气,令人畏而却步。
大水井楹联众多,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耕读文化和儒家价值取向。比如,拜殿门口有对联“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皇王土圣贤书可耕可读,天地德父母恩当酬当报”,前殿中柱有楹联“天下耕读最为本,嫖赌洋烟最误人”等。而拜殿两侧的屏风墙,书有醒目的“忍”、“耐”二字,下面建有“廉泉井”、“让水池”,警示后人清廉礼让。李氏家族希冀通过耕读求官,以实现家族的传承和壮大的信念,可见一斑。这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中国最偏远的山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念,也早已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的民居生活中。
斗大的“忍”、“耐”,折射着主人的传统信念。
李氏科举高中的子孙众多,据说解放后也不乏留学日本之人。
我们说大水井是李氏族权、政权、军权合一的土围子是有根据的。传说道光年间,李氏祖先路过峨眉山文殊院,惊叹于寺院的精美,便用高粱杆扎了一个模型回家仿制。且不论此说真假,但李氏祠堂周全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确表明了李氏家族同样深谙兵学文化。李氏宗祠不但是李氏处理宗族事务的地方,也是全家的钱粮库和军火库。整个祠堂建于高达3米的厚墙之内,四面依次布设枪炮孔108个,严密地封锁着所有的通道。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后山围墙皆为整块巨石,总长约400米,高8米,厚3米。
围墙布设的枪炮孔,可惜第二次去已不让上去了。
最初,李家取水的水井不在院墙之内。传说当年李家祠堂被军阀围攻,因有高墙阻隔,军阀久攻不下。有内奸偷偷告诉军阀,只要围住了水井,李家的“土围子”就可不攻自破。李家人被断了水源,被迫与军阀谈判,同意军阀可随意吃喝取拿,但不能伤害任何人。军阀临走时,道出了主人失败的秘密。为了吸取“围祠断水”的教训,李家将水井也围入庄园,即便再有兵匪来攻,庄园内部也不至于缺水断粮。昔日,井里终年涌泉不断,“大水井”之名也因此而得。
水井不大,一米见方,四季不涸,攸关全家性命。
巨石铺就的“过失桥”,如犯家规,必得在此接受惩罚。
大水井,一首凝固的建筑史诗
建筑是一种视觉符号、文化符号,大水井通过她的建筑形式向我们传递着逝去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追求。比如,正屋大门两侧西式柱廊上的白菜浮雕,取白菜的“摆财”、“显财”之意;院内圆门正对一棵桂树,寓意“圆中显贵”;建造的磨盘呈铜币状,体现“漏米不漏财”的思想;而庄园内的下水道,多处为圆形方孔铜币状,寓意“流水聚财”……从中可以看出,大水井古建筑群早己超越了主人最基本的居住需求,是李氏家族农业致富和出仕致富的审美追求,也是李氏家族心灵的一种寄托与抚慰。
除了散客,成规模的旅游团很少前来。
整座古建群保护的相当完好。
“走马转角楼”、“一柱六梁”、“一柱九梁”、“欧式廊柱”,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大水井”集成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不同特点。“大水井”,井虽不大,格局很大,那一个个窗饰,一处处石刻,东西呼应,一室一景,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组成了一部无声而恢宏的土家、汉、及西洋建筑相结合的交响乐,穿越了历史和时空,在耳边久久回荡。
2013年站在宗祠后山拍摄,塔吊是正在建设中的售票厅。
如今的游览路线,庄园和宗祠相距百余米。
星移斗转,当年的斧凿痕迹,如今已蜕变成岁月的风霜。大水井旧日的主人已了无踪影,但大水井依旧,她并没有随主人故事的结束而结束,只是门窗屏风上的精美雕饰已经褪色,青石板上也覆满了一层又一层青苔。我们问了几个当地人,没人能说得清大水井是如何衰败的,也无人能说得清大水井的故人现居何方。所幸的是,大水井没有被“一堆草没了”,让我们还能品味到一首凝固的建筑史诗。
门前虽有利奉公路经过,但交通依然不是很方便。
有机会,去看看藏在深山里的大水井,你不会后悔。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湖北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如歌如嫂 发布:2019.09.23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Qf9fm0BMH2_cNUg2Kp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