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个新闻,很心痛,河南新乡一个大2学生,为了赶时髦,买一些不符合自己消费能力的衣服鞋子,把父母给的4000多元学费给花光了。然后学校催着让他交学费,他又不好意思跟家里要,结果就跳河自杀了。
看着视频中父母哭天抢地、悲痛万分的样子,我们很心痛。但我们又不得不反思:孩子为什么明明没有那么多钱,也要高消费呢?而且这种高消费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多,他们宁愿背着各种贷款,去裸贷,也要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还记得年初的猫爪杯事件吗?就是下面的这个形似猫爪的杯子。
2019年年初,星巴克推出了一款形状可爱的“猫爪杯”,结果火爆了网络。原价199元的猫爪杯被炒到了2500多元。很多人在凌晨2点就在排队买,甚至为了抢一个杯子,在店里大打出手,真是刷新了人们的三观。
无论是把4000多元学费都花光的大2学生,还是这些凌晨2点不睡觉的去排队,为抢一个杯子大打出手的人,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重视这个物品,从这个物品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所以他们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得到它。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人根本不在乎吃的多好,穿的多好,对各种名牌没有特别的追求,他们更多热衷于公益,或者把更多的时间金钱陪陪家人,读本好书、听个音乐、看个好电影上。让他们去排队抢个名牌包包啥的,他们会觉得这是傻子行为。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从吃好穿好的物质行为中并不能获得太多的快乐,相反,他们的快乐来源于非物质的行为或活动。
这代表了人的两种快乐来源,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非物质的。
两种不同形式的快乐来源
人的快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非物质的。
物质快乐来源很明显,需要获得一些特别的物质从而获得快感。比如我们买个新手机换个大房子,我们就会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而非物质快乐来源就是我们从一些行为或活动中获得快乐,但这些行为或活动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物质,比如我们陪伴父母、与孩子捉迷藏、看书、看电影等等。在这些行为中,我们并没有获得明显的物质,但是我们却一样感到快乐。
人人都具备获取这两种快乐的能力,但是不同的人侧重点不同。
比如同样的1万元,无论怎么花人们都会得到快乐,但是怎样使得快乐最大化,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会觉得1万元买个名牌包包会感到特别快乐,所以她会去买个名牌包包;而有的人尽管觉得买名牌包包她也会很快乐,但是她也许觉得用1万元带父母出去旅游,这样比买包更让她快乐,所以她就会用1万元带父母出去旅游。
人们的行为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获取最大的快乐,但是基于他们对快乐的侧重不同,使得他们在具体行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虽然物质与非物质获得快乐是一样的,但是获得快乐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它们在对金钱的依赖程度上有明显不同。
我们想要得到某种物质,就必须要付出金钱才能获得,因为它不可能是免费的。你要想好的手机、汽车、房子、名牌鞋包,就必须付出相应的金钱?所以,如果我们习惯于从物质中获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必然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从物质中获得快乐。
正因为物质快乐需要金钱的特点,使得人们从物质获得快乐成为一种负担。因为我们的对快乐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而我们金钱是有限的,这必然最终会产生一个矛盾,最终对快乐的获取产生制约。
就比如这个因为4000元学费而自杀的学生,他需要从物质中获得快乐,但是父母给的生活费又不足以支撑他获得足够的快乐,所以他就把续费给花光了。尽管他在消费时获得了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却成为一种负担,是一种痛苦的快乐,因为要背负巨大的压力。
而非物质快乐就不一样了,它并不一定非要金钱不可。我们陪陪父母,不需要金钱;带孩子去公园玩耍,不需要金钱;读本好书,也用不了什么金钱……当然,用金钱也一样可以获得非物质快乐,但是对于非物质快乐来说,金钱不是必需品。
所以,相对来说,从非物质方面获得的快乐成本更低,而且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也更适合我们普通人获得快乐。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侧重于从非物质行为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让孩子习惯于从物种中获得快乐。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侧重于非物质快乐
显然,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收,我们无法支撑孩子长久的从物质方面获得快乐,因为我们没有这么大财力物力。而且,一旦养成了孩子习惯于从物质方面获得快乐的习惯,将来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孩子可能会走上歪门邪路,就像这个花了4000学费的大学生一样,那时父母可能就悔之晚矣了。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养成孩子侧重于非物质快乐的习惯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父母要尽量淡化物质带来的快乐,而是多带孩子体验非物质的快乐。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霍启刚和郭晶晶教育他们的儿子霍中曦。
按理说霍启刚家应该是很有钱的,完全可以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快乐,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这么做。
郭晶晶经常被拍到在路边摊上买衣服,霍中曦穿的鞋子也就是几百块钱,不像很多明星家的孩子动辄上万。
不仅如此,郭晶晶夫妇还带孩子参加一些非物质的活动,获得非物质的快乐。
在今年4月份时,霍启刚在微博中晒出他们一家人下乡插秧的照片,并配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孩子体验农民的辛苦,“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在更早之前的报道中,郭晶晶还被拍到带着儿子在街头卖旗做公益。
这种从小就给孩子淡化物质快乐,多带孩子体验非物质快乐的教养方式,才能让孩子从小习惯从非物质方面获得快乐,孩子长大后才会侧重于从非物质方面获得快乐。
作为父母,最忌讳的就是什么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这种方式表面上是对孩子好,但却容易让孩子沉迷于物质快乐,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养成侧重于从物质方面获得快乐的习惯。孩子就会索求无度,追求各种名牌高消费。父母如果满足不了,孩子自己又挣不出来,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快乐,他们就可能走外门斜路,就可能出现裸贷了。
总结
人的成长是必须要获得足够的快乐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活的有目的,有意义,能够更加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但是快乐来源却有所不同。
现在的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物质快乐,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非物质快乐,使得孩子沉迷于物质快乐,宁愿贷款也要享受各种名牌高消费,最终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这实在是我们父母需要警惕的地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K5fGG8BMH2_cNUgF7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