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和下西洋之后1497年,西方探险家便来到了中国。最早到达印度洋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后来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群岛。对于这些西方的探险者,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打破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另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不少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科技文明的影响。但是对于封闭的明朝和清朝,这些葡萄牙人又是不受欢迎的,那么这些葡萄牙人是如何留在澳门的呢?
在明朝正德年间,也就是郑和逝世(1433)之后的1506年,葡萄牙人来到了中国的南海,当时明朝人称呼他们为佛郎机,据《明史》记载,明朝认为这些葡萄牙人,地理位置在马来西亚南部,“佛郎机,近满刺加”。可见郑和之后,明朝的这些官员对于世界的了解,有多么地无知。
这些葡萄牙人来到东南亚之后,就占据了马六甲海峡的北岸,也就是马来西亚的南部地区,并在那儿立了一个旗帜,选择定居下来。这里原来有个满刺加国,曾经受到过明朝的敕封,但是葡萄牙人到来之后,喧宾夺主,成为这里的统治者,并且在正德十三年,派遣使节要和明朝建立关系,并且请求朝贡。
如果放在郑和下西洋时期,肯定求之不得,郑和时期,朝贡的这些蕃国,不但需要朱棣巨额赏金去诱惑他们,而且还需要船接船送,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是葡萄牙人来的不是时候,正德年间,朝廷正打算关门过日子,甚至认为郑和下西洋太耗费财力,因此对于远洋航行,朝廷内部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三缄其口。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认为重税导致民不聊生,因此历年朝廷税负都比较低,明成祖朱棣下西洋几乎耗去了国库一半的财力,2万7千人花费700多万两白银,而且买回来的宝石、珍珠、龙诞香、椰子、香料、燃料、花木等玩物,毫无实用价值,这也难怪后世避讳下西洋。
到了后世明宪宗时期,曾经动过想下西洋的念头,宪宗非常喜欢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于是想到南海寻找,后来群臣反对,于是作罢。
正德年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派遣使者托梅·皮雷斯来到明朝,这位使者非常有责任感,在被拒绝之后,依然留在明朝。他在广州市舶司“怀远驿”住了下来,甚至还买了房子,为持久战做准备。他留下了一名“亚三”的随从,在被阉割之后,成为明武宗的贴身宦官,即使如此,明朝也一直没有同意与葡萄牙进行朝贡贸易,可见防范之深。
虽然朝廷不希望同洋人打交道,但是民间却和葡萄洋人打成一片,特别是在菲律宾的2万多华裔商人,已经形成了常年的贸易往来。后来朝廷虽然三令五申要求这些葡萄牙人退出满敕加,但是沿海居民已经从中得到很大的实惠,并且官员也从中捞到好处,政策很难落地。
当时广东布政使吴廷举就奏报朝廷,认为这些葡萄牙人能够带来很多西洋物品,只要不允许他们进入珠海,而且只在广州贸易就可以了。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吴廷举没有提,这些贸易不但让广州百姓富裕起来,这些官员的薪水也提高很多。
嘉靖皇帝
据《明史》记载,嘉靖九年,福建巡抚林富上书朝廷,认为与葡萄牙人通商有各种好处。第一、朝贡贸易过程中朝廷可以收税,这些税收是在朝廷农业税收之外的,可以作为皇上的贡品;第二、广东、广西经常发生民变,可以利用这笔钱养兵,减少朝廷财政压力;第三、加强通商可以改善民生问题,让百姓多一条生计,减少民变。
从此之后,葡萄牙人每年向明朝支付500两白银的租金,合法在澳门居住下来。之所以叫澳门,是因为它是香山县的出海口,当地人把出海口叫澳,最早叫香山澳,后来慢慢改成了澳门。
在清朝修的《明史·佛郎机传》中,对葡萄牙有客观的评价,认为葡萄牙人只是希望进行通商贸易,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但是明朝对于他们过于猜忌,一直不允许他们朝贡,其实一直到明朝灭亡,葡萄牙人都没有给明朝带来什么大的麻烦。
可以说清朝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嘉靖二年,曾经爆发过西草湾事件,几艘未经批准的葡萄牙商船进入广东西草湾,与那里的明朝水师发生了冲突,被明军杀死30多人,逮捕40余人。但是整个事件很快就被平息,葡萄牙人还是按照明朝的政策行事。
明朝仿制佛郎机
葡萄牙对明朝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佛郎机炮的使用。早年明朝有突火枪等火器,但是这种火器射程比较差,只有50米的距离,而且精度也比不上当时的弓弩。另外这些火枪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只要下雨天,或者风大,火药就点不着了。
1620年,明朝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了大量的西洋大炮,然后运到北京之后,聘请当时欧洲的工匠指导制作红夷大炮。明朝结合佛郎机炮和红夷大炮的优点,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神飞炮。这种炮装填速度快,杀伤力大,而且运输方便。
红夷大炮
像明朝这样大规模、高层次的技术引进,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朝廷到广东福建的地方当局,都主动搜罗新式枪炮,积极引进通晓制造火炮技术的西洋人。当时出现了一场编译火器论著的高潮,什么《西洋火器法》、《西洋火攻神器说》、《西洋神炮》等等,都是明朝的时候出版的。明朝时候兵书数量之多,为中国各朝之冠,其中大部分又出自16、17世纪。明朝生产出来的各型佛朗机总数达三四万门,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之后明朝在对蒙古、女真、以及日本的战争当中,这些“佛郎机”发挥了巨大作用。
1847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容闳、黄宽、黄胜三位学生,都是来自澳门附近的马礼逊学堂,这里在鸦片战争之后被称为中国买办之乡,有大批本地华人充当与洋人的中间商,因为清朝不允许与外国人直接贸易,于是澳门附近就产生了大量的买办。
当时如果想学外语,只有通过教会学堂学习,这里不但管吃管住,而且还免学费。但是清朝末年,但凡家里有那么一点钱,孩子能念私塾一定是念私塾。因为走向买办的道路,就意味着与科举无缘了。
留美幼童
从澳门租借给葡萄牙人开始,这里就成为西方传教的大本营,1847年,马礼逊学堂的校长布朗因为生病要回美国治疗,他不希望容闳、黄宽、黄胜这三个优秀的孩子因此荒废了学业,因此带他们到美国学习,之后容闳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耶鲁大学的全奖,4年之后还以优秀的成绩在耶鲁毕业。
随后1872年到1875年,四批留美幼童当中,只有一个山东,其余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尤其是澳门附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民国时期的要员、文化大家、科学大家,要不他们本身就是广东人,要不上一辈子是广东人,就是这个原因,他们的根就在以澳门为中心的一个辐射区。
澳门对于中国的意义,绝不是一个殖民地这么简单,它是近百年,封闭的明朝和清朝对外的窗口,如果没有这扇窗口,中国将会落后世界更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