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洛宁县陈吴乡金门竹韵古文化遗迹

2019-09-06   洛宁城事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4日,我和县文化馆馆长段慧博、县著名历史学者周流宗从县城始发,沿着金门川,追寻着先人的足迹,窥探金门竹韵其中的文化密码,力求从点滴之中探寻历史的印记。

《九州纪要》记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说明当地竹子非常适合制造乐器。听这里的老农说,对面的山因形似一个“金”字,故名金山,后被改名金门山。官至清朝兵部右侍郎的张鼎延在他的诗《登金门山绝顶》中写道:“万里碧云来片片,千林月叶下萧萧;醉时暂卧山岩里,恍听当年嶰谷箫。”曾任清朝洛宁县知事的车云也以洛宁八大景之一的“金门竹韵”为题写了一首诗,其中写道:“金门翠竹满山巅,却胜淇泉与渭川。管取伶伦非率尔,声谐律吕自天然。” 伶伦取竹造乐的山解谷在今洛宁县陈吴乡金门山。在洛宁县历史学者周流宗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这个有许多美丽传说的地方。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就派仓颉到洛宁造字,结果造出了汉字;黄帝派伶伦到洛宁造乐器,结果造出了笙。当时,乐官伶伦接受任务后,到洛宁四处寻访,采集竹样,通过反复对比试验,最后选取洛宁金门嶰溪谷之竹制成笙,创制了十二律吕。唐朝、清朝皇宫里的宫灯也都指定用洛宁的竹为灯骨。伶伦用来做笙的竹子,被称为洛宁淡竹。这种竹子竹节长、纹路细、内腔圆滑。自从笙在洛宁发出第一个音符之后,华夏大地丝竹管弦,万方乐奏,竹文化也随之蔓延开来。由于伶伦在音乐方面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音乐始祖。

嶰溪谷是金门山中的一个山谷,虽然海拔较高,但因为有溪水流过,所以适合竹子生长。前几年因火烧寥寥无几棵,与竹乡洛宁其他地方的竹子相比,嶰谷之竹节长、皮薄、节疤小,是制造乐器的好材料,难怪伶伦要到此地寻竹。

总有一些故事,抚慰过我们灵魂深处的孤独与苍凉;总有一种精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刻下深深的印记;总有一种传承,会世世代代一脉相连,亘古不灭。正是因为古人对音乐的高度重视,才将伶伦与人文始祖伏羲相提并论,同时也显示出古人对这位音乐始祖的敬仰之情。

金门山又称金山,山名的由来除了山形似命字外,还与当地的一个传说有关。按当地人的说法,金门山是一座宝山,只要打开了金门山的神门,就能得到无数金眼财宝,也许你不信这些传说,但明朝帝朱厚熜相信,并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赐“金山神门”4个大字,落款为嘉靖年间“敕赐”等题记,背面刻“背靠洛水”。

位于金门山下的金山庙村历史上曾是侯王的封地,也是县衙所在地。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除掉了控制东汉王朝大权20年的外戚梁冀。大臣李伟因杀梁冀有功,被封为尚书令,为金门亭候。受封后李伟开始修建金门城,使金山庙村成了一个有险可守的好地方。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现在的洛宁县南部地区设金门县,县衙就设在金山庙村。

嘉靖二十年(1514年),岁正辛丑,明朝皇帝朱厚熜得知金山脚下有一奇人,能呼风唤雨,便昭至韩城大街,当场验证。据说这日,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朱厚熜皇帝命此人站在大堆柴草之上,令人点火,顷刻间浓烟滚滚,火焰熊熊,但这人却镇定自若毅然不动。此时,忽听一声霹雳,天空中顿时乌云笼罩,迅速向这边涌来。但大火越烧越旺,围观者都为柴上之人捏着一把汗,这时乌云聚集立即化为倾盆大雨,瞬间将大火熄灭,柴草中人安然无恙,只是脸被熏成了黑青色。所以,金山爷就变成了黑脸。嘉靖帝为此信服,封此人为“十里宇金山光惠王”,从韩城到金山,每十里一庙,供光惠王来往歇脚之用,并“敕赐”寺院于金山脚下,享受四方香火。

村里有座山庙,庙供着金山爷,即掌管金山之神,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对其重修。分金山神门、前殿、中殿、后殿四部分。该庙宇建筑别具一格,砖、石雕刻形象逼真、手法细腻,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在金门山下元皇庆年间建,明万历年间修,康熙十四年重修。”金山神门一石到顶、石梁、石匾、石柱、石鼓、石墩、石狮,搭配和谐,浑然天成。门楼两侧有石狮一对,卧于方形莲花座上,沙岩石质,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寺内散落有砂石质柱子残块,其石刻构件应为明中晚期。神门在文革时期,惨遭践踏,后经当地政府重修,才使得完整保存。它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同时也见证了古时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大殿面阔五间,悬山式,柱子均为石质,檐下五踩单昂斗拱十一组,其中柱头科六组,平身科五组,昂面为扁五角形,蚂蚱头呈龙头形,使用了减柱法,金柱直接穿过五架梁,整个大殿雄伟壮丽,殿东有耳房一间,耳房前有“建立广惠,龙王两廊庑碑记”碑通。据村民介绍,大殿内原有一条木龙横卧在梁上,进段后只要住机关,木龙就会扑到地上,后来因吓死了一个人,木龙就被拆除了。大殿正东四十米有一座石质门楼,高4.3米,上盖为整块石雕歇山式,雕有简易椽头。中殿塑有光惠王像,生动逼真。

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用了约2个多小时,穿过数千年的时空隧道,凝视着这真真切切的展现在面前的古文化遗迹,去品读与体味当年的风土人情。几千年前,勤劳的先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撞击我的心扉,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我的神经、我的思绪,给我以启迪。从一定意义上说,本次访古也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洛宁城事/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