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京,我背上环保袋从朝阳区去东城区“旅行”了两天
一年过去了,疫情仍在。
它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生活方式的
其他可能性。
当不能远行时,我们在原地还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所在的城市。
我们该如何面对“倦怠期”。
——像《假装我们在城市》的Fran Lebowitz
一样,观察它,审视它,并试图重新爱上它。
本文提供了一种可能,简洁环保易操作。
欢迎读者留言提供你的原地旅行故事。
2020一整年,跟很多人一样,我也被原地“困”在了所在的城市。疫情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工作。所有需远行的操作也都很自然地转为了线上,慢慢我们习惯了口罩,习惯了测体温,习惯了健康码,习惯了消毒水和间隔座位……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部分人“城市幽闭恐惧症”的爆发。
“城市幽闭恐惧症”——是我跟朋友根据“幽闭恐惧症”延展而出的新词, 症状是由长期未离开一个城市环境所导致的“类似于身处密闭空间”的压抑、低落情绪,用一个词形象比喻就是“窒息”,必须离开一下透透气,才能重新恢复与所在城市的温情。
而我也很多年没有跟北京如此“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过了,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它,一些时刻会重新爱上它,一些时刻则是类似于婚姻倦怠期。我需要点私人空间,来再次思考我们的关系。
但工作让我无法走远,代价也有点大。核酸报告是基本,落地是否要隔离?回京是否要隔离?途中会不会有感染风险?此类新闻过后的公共舆论令我们不得不高度自律,我也在积极寻求其他“自救”方式。
最终,我决定保守一点,先就地进行。用最经济环保的方式,从熟悉的生活区,到另一区去“旅行”两天。仅仅是两天,所以无需行李。我决定只带一个环保袋。
北京太大了。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有时候就是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我愿意做这个实验,试试它的效果。
目的地的具体位置在东城区北新桥。这里很老北京,比邻鼓楼,也很时髦——周边又美食云集,我也相对熟悉,如有紧急工作,我也能随时回到岗位(注:作者不坐班)。
说走就走。我找出了一个环保袋,它来自泰国清迈,手工拼布,很能装。
环保袋里的内容:
全套护肤品、美妆用品、面膜、雅萌美容仪等。一个模拟出来的“旅行”,必须也得美美的,做足全套日常护理,心情才能抵达“旅行”效果哈。
一本书: 史上最年轻的布克奖提名作家,Daisy Johnson的《沼泽》,这本书刚刚购买自单向街书店,我被这位90后女作家的惊人敏感及词藻美丽的翻译征服了。
《沼泽》
一套内衣。一件睡衣。
笔记本电脑。移动办公必备。
所有电子设备所需的插头、充电线等。
就这样,除了环保袋,我还随身背了一个日常斜挎包,就打车出发了——除了环保袋略大点,沉点,一切其实跟我平时出门的装束也没有不同。
从家到所订酒店——念念行旅,车程仅需半小时。
到达后,我在 酒店一层的mini咖啡厅“两杯两杯”坐了会儿,点了杯热腾腾的“蜜橙美式”,感觉大脑慢慢放松下来,酒店前台偶有拖着行李箱办理入住的旅客,总体来说很安静,这让我很快就有了旅行感。我很快默认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两杯两杯
这个酒店属于设计类民宿,一层有个“专业”图书阅览室,里面陈列了不少外版杂志。这是它除了地理位置外,最傲人的优越性。阅览室内清新、静谧,不少人携本在此办公,但永远还会有可供阅读的空位。它太治愈了。很多时刻一抬头,看看周边,甚至会有一种身处东京书店的错觉。
办理入住,到了房间,其实会发现很多细节上的“不如意”。譬如它的床、榻、窗户的高度,都像是为高大的西方人设计的。而黄铜的洗脸台,面积过大。一开水龙头,很容易溅一台面水,垂头洗脸,又常常会磕在高度尴尬的水龙头上。但窗外就是北新桥腹地景致,视野永远那么隽永与秀美。
它符合小而美范畴的所有。调性也很日式,标签注定是“治愈”。
@念念行旅
在此两天,除了在酒店咖啡区处理工作,我还溜溜达达去逛了一些店。
譬如鼓楼的Caf%uE9 Zarah,走过去大概20分钟。沿途会经过赫赫有名的 小协奏曲商店,那里卖老板从各个地方淘来的神奇玩意儿,从古着美军军服到十块钱仨的瓶起子,各种笔记本,充电线,印第安风格的老银饰,还有泰国醒脑清凉油。总之,是个深得鼓楼混不吝气质真传的店,且开了许多年,拥趸者众。老板以前就是设计师,很酷,所以店也很酷。在普遍都是网红店的当下,它格外real、生猛——那可能也是北京当下偶有失散的一种气质。
我还惊喜偶遇了“铁塔”。因为之前有在巴黎生活过的经历,所以抬头看到这座“低仿铁塔”,竟也心头一喜。真是“胸中有铁塔,就会遇到铁塔”。
低仿铁塔
周边散步的路上,我还曾帮一个端着一盆烧茄子腾不开手的大姐主动拉开了她家临街的房门,她对我说声谢谢,我微笑而去——这个经历,也是旅行的标配。大家都饱含比平日更多的好奇心与善意。我甚至看上了她那盆烧茄子,看上去油润多汁,配米饭应该很妙。
Caf%uE9 Zarah在鼓楼是泰斗级宝藏老店。开了十多年,客人黏性很高,我也曾把它视为北京最无国界感的咖啡馆之一。点一份早餐麦片酸奶,外加一杯黑咖啡,置身多语种环境,就很像在柏林的某处Nice Place了。我感觉我愈发松弛,嘴角习惯性上扬,甚至想跟每个对视上的人Say Hello。我还喜欢这里的一位女服务生,她梳个辫子,常常有点笨拙,但每次都很认真跟客人沟通,澄澈、可爱、迷人。
@Caf%uE9 Zarah
——在旅行中,你对人类的观察会自然放大。尤其是一个人的旅行。
我还去了 Alba Caf%uE9,吃了一碗心心念念的杏仁豆腐。尽管都是熟悉的店,但因为有“旅行”的自我预设,感官体验却不太一样了。
晚上回到酒店,本来想去旁边的 网红面馆胖妹面庄吃面,但队伍排的太长了,我失去了耐心。最终我选择了面馆旁边的 日式居酒屋,它没有任何名气,也不在任何榜单内。但当日冷冷的空气里,一碗热腾腾的日式拉面、一份烤秋刀鱼、一碟银杏就能迅速温暖到你。
@不知名居酒屋
酒店一层的小咖啡馆晚上会变身酒吧,朋友想来跟我汇合喝一杯,被我婉拒。我只想快点回到房间,跳完30分钟“小马哥”,尽快入睡,驱赶连日来的精神疲惫。最终我收获了质量超高的睡眠,一夜无梦——早上醒来的时候,身体很轻盈,有什么东西似乎自动消失了。
次日白天我一直泡在酒店比邻的小咖啡馆和阅览室,在自在、惬意的氛围里处理工作、看看书——中午去吃了 附近3分钟脚程的铃木食堂,这是又一次的“假装在日本”。晚上,打车到我非常喜欢的美术馆附近的“ 水果空间”,看了场小众电影放映——总体来说,这种行程,跟我在其他心仪的国外城市旅行大同小异。
@铃木食堂
附近隆福寺广场有几家馆子也是我的心头好,但留给下次吧。还有 段祺瑞执政府大院,愚公移山Club何时重启呢,殷殷期待。
两天很快。打车回家时,我确实有一些旅行归来感,就像被注入了一些力量。可能我也重新正视了北京——它仍是如此多元与亲和,充满了可能性。我已经迫不及待计划下次跨区“旅行”了,当然还有周边游,春天来了,郊野在呼唤我们——其实,所有你日常生活区域之外的地方,理论上都可视为“外地”,都有探索发现的空间。
而旅行,就是在别处。别处,也许无需太远。
注:作者有工作但无需坐班,上班族可周末试试哦。
另:北京周边民宿也不错,应该能达到更好的“旅居”效果。
读者福利
我们将从评论区抽取2位读者
各赠送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音乐剧《如果》门票2张
(场次:3月6日 14:30)
再抽取1位读者
赠送繁星戏剧村
戏剧《奋不顾身的爱情》演出票2张
欢迎关注我们的视频号“孤独探店家”
更多好内容,给热爱城市生活的你ὄ7
TimeOut北京“孤独探店家”
那些大城市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一个人住,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去影院,一个人看展……希望“孤独探店家”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抚慰。让我们一起探索城市生活,爱生活,不孤独。
创作不易,拜托鼓励。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还不错,
欢迎转发,欢迎留言。
也不妨点亮在看,别吝啬点赞哦
编辑/温特
文、图/线条
或许你还想看
》遇到紧急医疗情况,别慌!和睦家急诊科助您转危为安
》三月京城看展指南
》五棵松精神生活指南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