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双流区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
如今,双流多次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双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转型升级 擦亮生态底色
无人车间高效运转,生产每张晶硅电池仅排碳0.04千克,以25年生命周期计算,发出的绿色清洁电力,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33千克以上。
在通威太阳能,绿色二字可以说贯穿了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始终。而今年上半年,以其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实现产值71.37亿元、增长31.1%。绿色环保,早已成为双流企业的共识。
四川国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主要从事纤维板生产的传统企业。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该企业持续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无独有偶,四川南玻节能玻璃有限公司持续加大投入,对生产线上磨边清洗机用水、磨边喷淋水等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不仅使得耗水量大幅降低,还实现了生产用水和生产材料的回收循环再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
双流区新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双双,双流区一直引导企业在生产中引入更高标准,采用节能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将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促进能效对标达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之下,双流区相继出台《成都市双流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15-2025)》和《成都市双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形成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工业加速转型,农业同样在提质。“我们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双流的具体情况,双流区因地制宜地研究更具可操作性的技术和方式,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化”利用,大力推广以“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让秸秆就近综合利用。
重拳出击守护碧水蓝天
环境是重要的民生,事关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今年,双流区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十项重点改革事项,着力创新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共建共享共治机制。
通过整合监测资源,双流区将完善网络建设,加强工作协同,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共建共享共治机制;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实现监测管理全区联网、互联共享、信息统一,实现监测评估效能最大化,为服务“三治一增”和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双流区持续推进铁腕治霾,深入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6大行动,为市民的天空守住“双流蓝”。
双流区还以河长制为抓手,通过系列组合拳全面提升水质,打好碧水战役。一条条河流水韵灵动,一汪汪湖泊鱼翔浅底。
与此同时,双流区正大力开展城市公园、交通绿廊、水系廊道、绿道、增花添彩、社会增绿、生态管护与修复等全域增绿行动,并相继实施了绿线划定保护、水系廊道建设、交通廊道建设、城市公园建设、生态绿色家园建设、增花添彩建设等举措。在双流,绿色生态建设渐渐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绿色生态格局点缀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来源:空港融媒 记者 叶丹 王鸿明 编辑 曾万娟 审核 刘云涌】
感谢您的阅读,更多本地新闻,请关注“空港融媒”今日头条号或下载“智慧双流”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