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棣州,现名先棣州,又称北旧州,位于惠民县辛店乡镜内,南距黄河九公里,距徒骇河三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22,东经117°38。据文物部门考订,这里地下沉睡着一座千年古城,古城遗址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0.9公里,城周长4.2公里,田间有大堂、杀场、南门脸等地名。
据惠民县志记载,唐代棣州和厌次县(惠民县前称)的古城,有四个唐代皇子曾被封为棣王,镇守于此。828年(唐太和二年),大水陷坏棣州城,遂称陷棣州。907年棣州刺史华温琪为避水患,奏准徙治:将棣州和厌次县南迁于南旧州(即今清河镇古城马村、古城李村附近),此城遂废。1920年改“陷”为“先”。
民间歇后语,流传先棣州
走进惠民县辛店镇,问起过路的行人,无人不知先棣州,因为在他们生活中一直流传下来一句和先棣州相关的歇后语。“一直有个传说啊,陷棣州没成(城)。”刚刚走进惠民县辛店镇先棣州村,在村头遇到一村民告诉记者。
当记者再想询问较为详细的内容时,该农民笑着摇头,我们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关于先棣州的一些故事说的也比较少了,渐渐地也就忘的差不多了。“你们要是想知道多一点,得找村里的老人问问了。”
尽管在他们村,关于先棣州详实的故事和内容,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这句歇后语,却成了他们生活中茶余饭后聊天拉呱经常用到的一句话,“像我们在一块闲聊的时候,说起村里的某个人想做什么大生意,结果没成,我们就会说"哎,陷棣州没成啊"。”
石狮红了眼,大水陷棣州
为了能够获得关于先棣州更加详实的信息,记者找到了先棣州村里面今年已经是92岁的李圭发和80岁的翟春祥,通过他们模糊的记忆,让我们一起回到了那个千年古城。
相传在古老的棣州城里,一个外地卖油翁挑着担子来设摊叫卖香油,“一葫芦四两,买四葫芦半斤!”(旧时的计量16两为一斤)这个消息在棣州城里传开后,一时间聚集了城里的男女老少,排起了很长很长的队,争相购买那四葫芦半斤的便宜油。
暮色降临,卖油翁正准备收摊时却来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只买一葫芦四两的。卖油翁问:“为何不买四葫芦半斤的?”两老答:“不沾这便宜。”油翁悄悄告知:“待城门那两个石狮红了眼,此城将面临灭顶之灾,要赶紧离开,此天机,不可泄露。”说完,油翁飘然而去。
于是,这夫妇俩就日夜轮流守视着石狮。这天,又来了一染布的白胡子老头,偷偷将两石狮眼睛染红后飘然而去。夫妇俩见此情景,马上向城外逃命。刚跑出城不远,只见棣州城天塌地陷,汪洋一片。在慌忙逃命中,夫妇俩走散,各奔南北。老头向南逃生于黄河南,现青城北一带,死后葬于此,故名“爷爷坟”;老婆向北逃生于惠城南沙河处,死后葬于此,故名“娘娘坟”。李奎发老人讲,至今这“爷爷坟”、“娘娘坟”尚在,还有人曾经去“爷爷坟”、“娘娘坟”上添土烧纸。
昔日通天台,如今夷平地
“以前的时候,在俺们村这个东南方向还有个大高台子来,不过这几年,人们开地,雨水冲刷,渐渐的就成了一个平地了。”李圭发老人说起通天台,满脸的凝重。“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去那边玩,打心里觉得那是个很神圣的地方。”
传说此处的通天台在当时是棣州城中最高的地方,能够通天入地,故被成为“通天台”。“小时候,我听村里的老人们讲,那时候有个人就在这个通天台上走啊走啊走,一会就没人影了,都说是上天了。”当时,整个棣州城发大洪水时,就剩通天台没有陷落,并且一直留了下来。“那个时候我见到的通天台,有三间屋大,三米多高,小时候在上面玩耍,扔土坷拉玩,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
“我听村里人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块高台,曾经挖出过铁镣、铁枷锁,他们有人推测这里是棣州城的大牢,也有人说这里是棣州城的刑场。”李圭发向记者说道。
扬民族文化,传说永流传
除此以外,古城还留下延用至今的“法场”、“练兵场”、“旗杆下”、“堂坊”、“斗鸡台”、“二虎把门”等地名。如今的“通天台”遗址,留下的只是一马平川的古土和沧桑,除了古城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妇孺皆知的千古传说外,再也寻不见其他历史陈迹了。
“陷棣州”的传说,2007年被列入滨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
行走在素有千年古城之久的先棣州,望着现如今已经被房屋、道路、耕地占据的大地,那些无法缝合的断层,已经陷于当年的那场滔滔洪水。日月流逝、沧海桑田,先棣州的传说在后人的话语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