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人平等?中产圈争抢“抗衰药”,逆生长成为特权

2019-11-23   水皮杂谈

在生老病死的终极宿命面前,如今穷人和富人们的差距已越来越大。2018年,英国BBC在纪录片《要么变有钱,要么就早死》中,报道了英格兰北部小镇Stockton-on-Tees,在那里“贫穷,正在偷走人们的寿命”:富人至少要比穷人多活20岁

而英国小镇所反应的症结,正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缩影。面对日渐扩大的“寿命鸿沟”:过去几十年内,“世界霸主”美国最富有的 1% 比最穷的 1% 的国民,寿命差距达到了15年;澳大利亚也未能幸免,根据权威调查,澳洲城市富人和穷人的平均寿命最大差距已来到20年。而福利国家的代表挪威,收入最高和最低的1%男性,寿命差距也达到13.8年。

然而富人的脚步绝不止于此,为了“延缓衰老”,拥有顶级资源的富豪权贵们,尽管对长生不老嗤之以鼻,但仍想尽办法与衰老、疾病的自然规律相抗争。随着新的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富人们的期盼正逐步成为科学现实,开花结果。

最早的突破开始于2016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发现,补充β-烟酰胺单核苷酸(“长寿药”艾沐茵核心成分)可逆转衰老,相当于能把人类从70岁的身体机能逆转到20岁。而2017年以后,哈佛团队陆续发现β-烟酰胺单核苷酸可修复DNA损伤,增加60%运动能力,延长1/3寿命等功能。

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美国贝勒医学院等科研机构,也纷纷加入了β-烟酰胺单核苷酸的研究行列。因为发现β-烟酰胺单核苷酸,哈佛大学教授David Sinclair被《TIME》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抗衰”科学研究的不断突破,也让航天大佬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打起β-烟酰胺单核苷酸的“主意”。2017年,NASA选择与David Sinclair合作,希望借助β-烟酰胺单核苷酸来帮助宇航员抵御太空中的宇宙辐射。然而,真正让β-烟酰胺单核苷酸“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则是中国基因港。2017年,基因港30多位科学家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平价“长寿药”艾沐茵(成本不及日本1/10)。拥有FDA GRAS安全标准认证的艾沐茵,一经问世就火爆中产圈甚至富人圈,并引发疯抢,入驻京东半年内就获得了1.3万多条好评。

而“长寿药”似乎只是富豪权贵们的“续命”选项之一,近些年,全球不乏富豪们五花八门“对抗死亡”的成功案例:

近日,慷慨捐出6910万圆明园马首铜像的赌王何鸿燊,再次回归公众视野。今年97岁的赌王,自2009年摔伤住院后,一度被下病危通知书,然而依靠每天86万一针的补脑素,如今何鸿燊已成功“续命”10年。据不完全统计,赌王10年“续命”花费高达2亿港元。

美国最知名的亿万富豪大卫·洛克菲勒,前后总共换过6颗心脏,每颗费用30万人民币,最终活到101岁去世。据说如果大卫愿意的话,他可以活得更久,只是因为他的五个兄妹都已经相继离世了,儿子也意外坠机身亡了,所以他才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2013年,“车王”舒马赫在法国滑雪时头部撞到岩石,陷入重度昏迷,甚至连世界权威专家都认为无苏醒希望。不过,在其妻子科琳娜·舒马赫坚持下,花费近2亿元人民币后,“车王”成功续命。时隔五年后,车王舒马赫从昏迷中苏醒,震惊了世界。

富豪们疯狂“续命”的劲头,也点燃了硅谷大佬们投资长寿经济的热情。2013年,Google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投资10亿美金,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尤其是应对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挑战;2015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豪掷5200万美元参与德国mRNA疫苗技术研发,该技术除快速对抗疾病,还将有助于提升整体人类的寿命;2016年,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承诺投资30亿美元,以在本世纪消灭所有疾病。

随着海量资本涌入“抗衰延寿”领域,以艾沐茵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无疑将大规模延长人类潜在生命周期变为可能,然而贫富差异却逐渐将这种技术优势变成“健康鸿沟”。自2017年被诊断出运动神经元疾病后,61岁的世界著名的机器人专家Peter Scott Morgan,选择将自己变成“世界第一个完全电子人”,为此他接受了喉切除术,换取可能长达数十年的生命。而对于财力平平的普通人来说,这似乎还过于遥远。

事实上,“健康鸿沟”的产生并不可怕,未来随着“抗衰药”等延寿技术白菜价普及,这一局面有望得以扭转。但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怕还得需要国家和社会更多关注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