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刷屏?这套《千与千寻》中国区海报背后的设计逻辑大剖析

2019-06-17     GSan设计

嗯,一点都不意外

黄海设计的《千与千寻》中国区上映的海报

果然又被刷屏了。

不过我不像就那么简单PO几张海报给大家看就完事,要看海报去豆瓣就行,我更希望传达一些有用的知识给大家。

先看看国外的一些区域的海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下面3张,是黄海的公司执行的创意海报。

非常有故事感和画面张力。

这张大千寻摸这小千寻的脑袋,更加有玄幻感。

壁画中的人物和现实的人物,一场灵与肉的交流。

如果没有猜错,这些海报全部都是重绘的,而不是从电影中寻找官方已有的素材合成。

海报好看,这个是外行人的主观感受。

而作为设计师,应该需要知道它们给人“好看”的感受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作为一个发了N次黄海大师的海报设计的人,我总结了一些黄海大师最喜欢用的设计手法。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

第一个最爱用的设计手法。

夸张对比法

什么是夸张对比?那就是放大本来小的东西,或者缩小本来大的东西。

非常好理解,例如本来几十米长的恐龙,制作成几厘米的玩具,你拿到手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大小夸张对比。

在设计中经常会被用到,尤其是4A广告中。

一个彩票广告,天上掉下来的大钞,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很吸引眼球?

金刚和女主的体积互换。

把雪崩安排到口腔内,可想而知这个润喉糖有多爽了!

把手掌大的灯泡设计成煤气罐那么大,把腰疼的人要换灯泡的难度非常夸张的展示出来,让人有深刻印象。

好了,那么黄海大师有哪些作品用了这个大小夸张对比手法呢?

《龙猫》把主角安排在夸张放大百倍的龙猫身体上,是不是觉得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加了不少?

《抓妖记》虽然是一部烂片,但是这个海报还是一等一的,把妖精无限放大,加上人物缩小的对比,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呢!

《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是一样的首发,特写局部,再增加一个超细腻的细节进去,让人大看好看,细看回味。

看到那个小人儿了吗?

《黄金时代》的汉字笔画的无限放大和人物的大小对比。

在广告中也是经常用到,局部放个大,然后再加入创意细节。

例如这个耳机广告。

真的很多耳机广告都用过这一招,国内的看到几次,这个创意已经被用到非常没创意了。

猜下这个是什么广告?

除了这种夸张的大小对比之外,黄海大师海会用到什么技法呢?

形状置换法

也就是把本来不是这个形状的元素,拼凑出一个有含义的形状。

例如下面这几个广告,就是把啤酒拼成现实中的景色。

黄海老师的《道士下山》就是这个手法。

把自然的石头拼成了葫芦的形状,呼应电影主体。

《寻龙诀》中的岩洞,其实是骷颅头的眼睛。

还有什么手法?

而在邪不压正的其中一张海报,用了这个:

特异构成法

顾名思义,就是画面中有一个不一样的元素,打破画面规律,达到抓住眼球的目的。

例如这几张广告。

全部都是差不多的风景图,忽然出现了一只牛,当然会很吸引人。

《邪不压正》中的这一张海报,就是用了特异构成。

我们继续看一下还有什么?

单色法

把画面去色,可以达到一个非常有故事感的目的。

我们的基础认知里面,知道历史越久远,画面越没有色彩,如果达到黑白了,基本上就是百年前的感觉了。

这样就会变得有历史感和艺术感。

下面是一款鞋油的广告,不但画面是黑白处理,而增加了一些破旧感的纹理,让画面的历史感更强烈。

看懂广告了吗?

鞋油让你的皮鞋发光,而这些僵尸啊,吸血鬼啊什么的,最怕就是光了。

说明产品属性的同时还幽默了一下。

我们来看看黄海老师在处理《邪不压正》时候的海报。

是不是马上带你回去民国时代感?

而《影》的这两张黑白海报,满满的艺术感!大爱!

其实黄海老师还有非常多的风格,非常多的手法,而大小夸张对比是最容易抓眼球的,最容易让人大呼惊艳的。

在我看来我更喜欢一些有内涵的。

《我不是药神》风格来自哪儿?

讽刺了某些事上的神仙难救。

还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大家尝试去理解一下后面的逻辑。

还有很多精彩到不得了的海报,就不一一解读了。

这些挖不完的宝藏,其实除了极强的平面设计功底之外,还设计到丰富的艺术文化历史社会学等等的知识。

但是从大家每次的惊呼中就知道,

其实大部分设计师连平面构成都还没学会。

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几何形、偶然形、人为形、基本形、派生形、原生 形、再生形、平面形、空间形、分离、接触、覆叠、透叠、结合、减缺、差叠、重叠、重复、近似、骨格 、渐变、发射、特意、对比、密集、空间、虚实、肌理、等等。。

黄海老师是大大的超班了,

难怪成为国内电影海报设计第一人。

希望黄海老师不断出精彩的海报,

我也好有机会多点普及一些平面理论知识给大家,

一举三得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uEWCGwBmyVoG_1Zid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