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斗全歼31船倭寇,运回50车敌军尸体,倭寇一百年不敢来犯

2019-11-19   博史通今

公元1419年六月十五日,月圆之夜,辽东的海面上,31艘大船呈“一”字型缓缓向岸边靠拢。 这31艘大船,不是军船,也不是渔船,更不是商船,它们这是倭寇船。船上共有1599名倭寇,在倭寇头目的带领下,秘密潜入辽东,打算大肆抢掠一番。只是,这帮倭寇万万没想到,他们此次有去无回,而且,在之后的三百年,倭寇也不敢再进犯辽东,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抗倭英雄——刘荣。

倭寇,是13-16世纪中国、朝鲜、南洋沿海出现的日本海盗集团。史书记载,第一批倭寇入侵中国的时间发生在1308年(元朝武宗时期),倭寇沿海烧杀,抢夺到物资和财物后又远遁大海,机动性很强,难以防御。元朝的铁骑虽然勇猛,但却总被倭寇牵着鼻子走,无奈之下,元朝实行禁海。明朝建立后,倭寇持续犯边,朱元璋无奈,也只能继续禁海。所以,有人说,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会中断数年,是由于元明时期的禁海导致的,其实,准确来说,这帮狗娘养的倭寇才是主因。

需要说明的是,在明朝嘉靖时期,中国海盗也和倭寇相互勾结,因此有部分人认为“有部分倭寇是中国人”,但在嘉靖之前,特别是在明朝初年,所谓的“倭寇”,都是货真价实的日本盗贼,如假包换。

明成祖朱棣一生好战,他登基后,曾斥责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让后者严格管束倭寇,所以,永乐初期,虽然沿海有倭寇,但规模都不大。到了永乐八年,足利义满去世,他的儿子野心很大,放任倭寇侵犯中国,倭寇在几年间迅速蔓延,每次出动,少则上百人,多则几千人。而明朝真正打赢抗倭第一战的人,就是刘荣。

刘荣,部分史书叫他刘江,其实,刘江是他父亲的名字。这是一个类似“花木兰”的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濠州起兵,当时的苏北宿迁地区和濠州较近,是朱元璋的主要兵源地之一。刘江的名字出现在强制征兵的名单上,刘荣心疼父亲多病,便顶替父亲的名字,入伍从军。

最初,刘荣在徐达的麾下,跟着徐达南征北战,因军功担任总旗。明朝建立后,刘荣在朱棣藩邸任职,后来被朱棣带到北京。徐达和朱棣是明朝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刘荣作为他们的跟班,学了一身本领。靖难之役爆发后,刘荣随朱棣南下,任先锋。《明史》云:

初冒父名江。从魏国公徐达战灰山、黑松林。为总旗,给事燕邸。雄伟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云卫百户。从起兵为前锋,屡立战功。

朱棣登基后,刘荣因靖难有功,被升为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朱棣几次北伐蒙古,刘荣都跟随前往。后来,刘荣担任辽东总兵,在这里,刘荣让倭寇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民族英雄。

刘荣任职辽东以后,就在积极筹备抗倭。在明朝的边防将领心中,所谓的抗倭,就是把前来侵犯的倭寇赶走。至于赶走后,这帮倭寇是回到日本,还是到了其他将领的防区,这就另当别论了。但刘荣不同,他认为,倭寇犯我土地,杀我子民,不能仅仅将他们赶走,而是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之后,刘荣发现,在距离大连金州东北约60里的望海埚,有山有水,树木茂盛,是倭寇入侵辽东的落脚之地。于是,刘荣早早就制定了战术,就等倭寇前来。

永乐十八年的六月十四日,东南方向火光密集,刘荣预判倭寇将在第二日登录望海埚,于是立即将手下的3000多名士兵兵分三路。第一路是由指挥使徐刚带领的步兵,埋伏在望海埚临海的丛林之中。第二路由指挥使钱真带领的骑兵,驻守到山的背面。第三路由百户姜隆率领近百名壮壮(敢死队),从水路埋伏在大海里。整个战争流程是这样的:

当倭寇的31条大船靠岸,众倭寇手持倭刀、火器登上望海埚时。徐刚带领的步兵埋伏在草丛中,亲眼看着倭寇们从眼前走过,说着叽里咕噜的鸟语。徐刚等人很兴奋,但他们接到军令,在炮响之前,绝对不能出击,只能隐蔽。当1599名倭寇全部登岸之后,刘荣举旗战旗,一声炮响,火炮齐鸣,骑兵们开始向倭寇掩杀。倭寇应敌不成,只有后退,可埋伏在草丛中的步兵奋力抵挡。再看远处,倭寇们带来的31条大船,已被潜伏在海里的壮壮们烧毁。倭寇们进退维谷,只能躲在一处山窝里,试图抵抗到底。

刘荣麾下的将士们杀气腾腾,纷纷想要跳入山窝和倭寇殊死搏斗。谁知,刘荣一声令下,士兵们停止合围,让倭寇从西边“逃走”。倭寇们看到西边有空档,立即向青云河口窜逃,在入海之前,又遭到了骑兵的掩杀,只有不到一百人逃入大海。这时,倭寇们已经筋疲力尽,在海水中没游多远,便落到了那些等待已久的壮壮们手里。下图为望海埚古战场遗址:

望海埚之战,刘荣用3000多人的部队,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1599名倭寇无一漏网。战后,刘江用50辆大车运载敌人的尸体,辽东百姓欢欣鼓舞。刘荣指挥的望海埚之战,是明朝初年全歼倭寇的重大胜利,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明史》云:

“自是倭大创,不敢复入辽东。”

据《军事大辞典》记载:望海埚之战,彻底打垮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从此之后的100年,倭寇再不敢侵犯明朝。从此之后的300年,倭寇再不敢侵犯辽东。民族英雄刘荣、民族之战望海埚之战,应该被我们铭记。

本文参考《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军事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