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廊桥、箩梯、木雕……向守护尤溪乡村的手艺人致敬

2019-08-05   福建微尤溪

//

东 上 手 艺 人

//

管前镇东上村多廊桥。

这里七个自然村,有五个建了廊桥,且都建在水尾处,又被称作水尾桥。其中坐落在香村洋自然村的,桥梁上写有“大清”字样,应是建造于清朝年间,是现存年代最久的廊桥。仲山自然村只剩下2户4个老人居住,迁居出去的村民一起筹资于2013年修建了廊桥。位于湖上和上洋自然村的廊桥,桥边紧挨着几棵树龄三四百年的柳杉,身躯挺拔,老当益壮,一直为廊桥遮风挡雨。湖上水尾桥在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1938年)有过两次修建,又在1985年和2010年修整扩建。上洋水尾桥是2004年新建的。这两处水尾长有一片茂盛的原始树林,密不透光,尤其以枫树居多,春秋两个季节的风景特别美。两条溪流从各自桥下穿过,跌落成瀑,蜿蜒流转,在盘埕自然村汇合,一路向前流经小盂山、万善两个自然村,最终流入管前溪,注入青印溪。

这几个廊桥,皆为本村老木匠所建。其样式大同小异,都属于石拱廊桥,即在石拱桥上建廊屋,也称桥亭。廊屋以杉木构建,桥两边设有雨披、栅栏、条凳,顶部榫卯连结,柱、梁衔接处有雕刻,屋檐屋顶遮瓦,屋脊中有葫芦顶,形态古朴,技艺精湛。规模最大的,当属盘埕水尾桥,有8扇30米长,7.5米宽,近5米高,是老木匠陈相义于2007年主持建造的。他没读过书,不用画图纸,在对石拱桥基丈量好尺寸之后,就对桥屋设计和多少用料了然于胸,带领徒弟不到二十天就建造完成。另外几座桥的建桥木匠,为陈相祚、陈相盛等,均已八九十岁。在过去,他们这样的木匠被叫做师傅头,在村里跟着做木匠的最多时有二三十人。现今,乡村传统木屋已被水泥楼房替代,各种塑料和金属家具也涌入家家户户。他们失去了用艺之地。这些廊桥,也许便是他们留在家乡的最后一件作品。

不过,有一件手工艺品——箩梯,至今仍在东上村编制和销售。在尤溪县、大田县、沙县一些乡村,人们操办红白喜事,重要的亲戚闻讯赶赴,一般都会挑担前往。这个担子,乡间叫作箩梯层,主要以四层、六层居多,里面装着鸡鸭肉蛋米粉等物品,是亲戚间走动必须遵从的一个礼仪。那么,箩梯层是怎么制作的呢?

我在东上村,见到了两位传承人。他们是堂兄弟。一位叫陈壁玉,94岁,十三岁跟随叔叔学艺。十六岁那年到坂面一个村子。人家见他年纪小,看不起他,认为是跟来吃闲饭的。他便叫叔叔回去几天,独自留下来编制,结果出手不凡,让人刮目相看,拍手称赞,吸引邻近很多人过来观看。接着便是纷纷邀请他们,连续做了大半年时间才回家。二十岁那年,他开始独自出门,第一站到了管前村朱坑自然村。人家对他半信半疑。他说,我先做做看,做不好不要工钱。他当然做得好。获得这家老人赞许,被留在村里做了一个多月。

另一位叫陈壁得,74岁,念过书,读到初中二年级,当过生产队会计,从小就无意学做箩梯,平时看着父亲在做,帮忙打打下手。父亲去世后,有人找上门来,他不好推脱,才开始试着做。此时他已四十多岁。

陈壁得保存有一本祖传的《造箩梯法》。这里有一个故事。他曾祖父生了七个儿子。有一年,一个德化师傅来他家做箩梯。曾祖父想叫师傅教教他儿子们。德化师傅没有答应。曾祖父也不介意,恳请师傅继续留下,他来负责销售。德化师傅在他家呆了好几年。他的几个儿子边看师傅做,边记在心里,待师傅回去以后,就把这些方法进行回想、讨论和研究,整理成了操作手册。

我看这个本子,封面发黄,从前往后翻,是毛笔抄录。从后面往前看,却是钢笔记录,原来是陈壁得附加的,注明为《箩梯法详解》,是他根据自己的实践,再进行了一套经验总结,还作了图画。箩梯是竹制品。本子里面,围绕四层箩梯、六层箩梯、箩梯球,以及篾盘、篾盒等等,从如何用好竹篾,包括长短、宽窄、条数,从盖、坵、底、耳等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本子的开篇法子,是“煮桐油法”。上桐油,本是编好箩梯的最后一道程序,却被提到第一位的重要位置,因为关系到光滑美观。一件上好的箩梯,一定是编制精良、色彩柔和、手感滑润的。他们要挑选优质的桐籽来榨油,煮桐油时必须用杉木枝来烧,慢慢烧,火候和温度必须掌握得当,是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

至于材料,竹龄二三年的毛竹为最好。每年农历十一二月,陈壁得砍来毛竹,白天破竹庚篾,晚上就着台灯编织。这个时候,农村喜事多,用箩梯的也多。他从来不愁销路,都是人家上门订货。这造箩梯,属于慢工细活。大担六层,约需半个月的工时。小担四层,需要八九天时间。他每年只做十几担,不多,忙不过来。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镇里工作,一个在市里工作,都没有意愿跟他学这门手艺。

下一辈中,陈壁玉71岁的儿子在做,40多岁的孙子也在学。到这一代,已有五代传承,算是百年手艺。在管前镇,在尤溪县,目前只有两家从事箩梯制造。他们是一家,还有一家在坂面镇京口村,据说也是师从于他们祖辈的。

提到东上的手艺人,林开木也是一位。他是木雕匠,善于根据木头形状雕刻出人物和山水、花鸟鱼兽等木雕作品,尤其精于各种佛像神像雕刻,神态可爱,惟妙惟肖。他将近70岁,好在后继有人。他的儿子林生霖已熟悉并掌握了这项技艺。尤溪电视台为他父子拍摄过专题纪录片。选材、斧凿、刀刻、细雕、磨砂、上彩……视频里,父子俩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沉浸在雕刻时光里。

作者:纪任才

来源:山行笔记

猜你喜欢

【快看】总投资7723万元!尤溪又将多一座桥!太便利了!

超魔幻!全国首座悬空彩虹仙手桥成尤溪新晋网红打卡地!!

超羡慕!刚刚传来的消息!尤溪这群人有福了…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有望涨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