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着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2020年的高考,应该是史上最“特别”的一届。
在经历了“疫情大考”之后,明天1071万少年将踏入考场,迎来另一场大考。
今夜是迟到的高考前夜,他们怀着怎样复杂与紧张的心情入睡呢?
他们生于非典,考于新冠,愿这份特殊的经历变成少年们珍贵的财富,为理想助燃,也见证了805万考生的努力与成长。
高考前夜一定是终生难忘的吧,当年的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入睡的呢?
在留言区,我们一起为考生们送上祝福,愿每位逆风飞翔,迎难而上的少年高考顺利,凯旋归来。
1、当今读书是为了名利
昨天,北京某牌大学用两句诗为今年的高考学子打气加油:“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结果有好事者把这首诗的后两句贴了出来:“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这首诗出自清代吴庆坻之手,作品别名:悔余生诗《题三十计小象》全文如下:
《题三十计小象》
清·悔余生诗·吴庆坻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少年时也曾立下的冲天之志,也曾决心要做人间第一等的人物,干出人间第一流的业绩。哪里知道时光流淌,岁月白白地被浪费耽误了,混的依然像从前一样,既没有声名显赫,也没有腰缠万贯,更谈不上加官进爵了。
2、古代读书是为了明理
曾国藩曾经科场不顺,做官之后,经常告诫弟弟们不要执着于功名。
他的科举观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勿以考卷误终身”。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明理。一个人的成绩再优秀,却不懂得为人的道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读书,不能只为成绩,成绩也不能说明一切。
现代作家迟子建高考失利,被迫在一所专科学校就读。他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不断练笔,慢慢走上文坛,成为中国知名的现代作家,成就远超同辈。
真正的牛人都明白,人生几十年,文凭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更重要。没有文凭,一个人依然可以靠着自己的才学奋进打拼,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只有文凭,迟早都要现原形。
曾国藩常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明理之君子。
考场上的成败,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太注重考卷只是舍本逐末罢了。读书以明理为重,考场上的事情,七分靠实力,三分靠运气。
古人说:胜固可喜,败亦欣然。
放平心态,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人生路还长,不必太过紧张
3、实践出真知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应试教育考察的是一个人对知识的记忆,而生活和工作考验的是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很多学生一心扑在考试上,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家长包办一切,缺乏实践机会。虽然分数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却不过关。
4、终身学习的习惯
很多考生觉得高考结束了,或者大学结束了,就不必再学习了。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无论多大年龄,都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一旦停止更新自己,就很容易被时代抛下。
不要因为几张考卷就灰心丧气,不要因为一次失利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是终身的事业,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读书明理,培养能力,早晚都会有所成就。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胜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胜固可喜,败亦欣然。放平心态,轻装上阵,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