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不断变革,大家慢慢才发现,这才是山西关闭煤矿的真正原因

2019-07-30   矿宝资讯

从2016年至今,山西连续多年退出中国第一产煤大省交椅。7月25日,在资源枯竭城市山西霍州,作为霍州煤电旗下超市的一名理货员,煤矿工人栗杨峰正在努力适应新岗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努力从“挖煤卖煤”的粗放经济转向能源革命排头兵新征程。

​2018年,在山西煤炭“去产能”过程中,栗杨峰所在煤矿关闭,他转岗分流至霍州煤电集团开办的超市,从矿工变成理货员。栗杨峰说,对煤矿虽有不舍,但他明白改变是大势所趋。

作为栗杨峰的前辈,上世纪70年代,李培全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井下开采先用炸药爆破,随后人工支护顶板,再用人工采煤、运煤。”忆及往事,李培全说,那时候,井下生产条件很差,很多工作依靠人力完成。他腿上的静脉曲张就是煤矿生涯留下的印记。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初,山西全年产煤量保持在五六千万吨规模。

​改革开放初期,山西被定位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此后数十年,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山西煤炭产业扮演着锅炉房角色。70年来,山西累计开采煤炭193亿吨,外调130亿吨。

彭晋峰是山西晋城市民营经济联合会会长。上世纪90年代,他从事的工程机械行业和煤炭关系密切。

彭晋峰说,他经常站在太焦铁路晋城段数火车。每天,大批满载煤炭的列车经此开往外省。这是山西煤炭支撑中国经济最直观的现场。

彼时,山西人以“点亮全国一半灯”为傲。回顾70年岁月,1949年,山西全年产煤仅267万吨。今天,山西一天生产的原煤近乎1949年全年产量。

​煤炭在带给山西荣耀的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破坏、经济增长乏力的资源诅咒。“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这是山西转型的鲜明态度。

2019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山西正式成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其间,山西陆续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等维度展开“能源革命”,煤炭产业走上“减、优、绿”之路。

山西阳泉煤炭资源丰富,但瓦斯(煤层气)含量普遍较高,严重威胁煤矿安全。如今,这种和煤炭伴生的“煤矿杀手”正成为清洁能源新渠道。

​在晋能集团阳泉上社煤业煤层气储备站,从地下开采的煤层气经过管道输送,进入储气罐,然后进入煤层气发电站变成电力。发电站负责人田李军介绍,按照设计容量,这处电站每年可节约标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二氧化硫1万吨。同样的场景正在山西众多煤矿上演。

近年来,山西在推动煤炭清洁、绿色利用的同时,积极扩大朋友圈,深度对外开放。作为重大转型项目,山西潞安集团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简称“180项目”)一开始就注入开放、合作基因。

​从2016年至今,山西连续多年退出“煤老大”位置,产业转型成为上下共识。

3年来,山西累计退出煤炭过剩产能近9000万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超过57%,煤层气地面抽采量占到全国90%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超过30%,光伏领跑者发电规模位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