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
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果实。8-9月采摘果实,晾晒干燥。生于向阳山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别名黄荆条、黄荆子、布荆、荆条、五指风、五指柑。
《全国中草药汇编》
根、茎:苦、微辛,平。
叶:苦,凉。
果实:苦、辛,温。
根、茎:清热止咳,化痰截疟。用于支气管炎,疟疾,肝炎。
叶:化湿截疟。用于感冒,肠炎,痢疾,疟疾,泌尿系感染;外用治湿疹,皮炎,脚癣,煎汤外洗。
果实:止咳平喘,理气止痛。用于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
鲜叶:捣烂敷,治虫、蛇咬伤,灭蚊。
鲜全株:灭蛆。
《中药大辞典》:
辛,性温,无毒。祛风,除痰,行气,止痛。治感冒,咳嗽,哮喘,风痹,疟疾,胃痛,疝气,痔漏。
《中华本草》
味辛;苦;性温。归肺;胃;肝经。祛风解表,止咳平喘;理气消食止痛。主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吞酸;消化不良;食积泻痢;胆囊炎,胆结石;疝气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注意】
凡湿热燥渴无气滞者忌用。
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
黄荆子,炒,水煎服。
治哮喘:
黄荆子二至五钱。研粉加白糖适量,一日二次,水冲服。
治肝胃痛:
黄荆子研末,和粉作团食。
治胃溃疡,慢性胃炎:
黄荆干果一两。煎服或研末吞服。
治膈食吞酸或便秘:
黄荆果实五钱。水煎或开水泡服,早晚各服一次。
治痔漏之管黄
荆条所结之子(炙炒为末),五钱一服,黑糖拌,空心陈酒送服
治痘疹空壳无浆:
黄荆子(炒黑为末)一钱,酒浆调服:虚者,人参汤加酒浆二、三匙。(《痘疹仁端录》黄荆散)
黄荆,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叶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叶渐小,若为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侧脉9-20对。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径约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