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点马鲛鱼资源保护企盼“精准发力”

2020-04-04   宁波日报

咸祥农贸市场上,马鲛鱼是当季热门水产品。 (余建文 摄)

记者 余建文

清明前后,马鲛鱼又一次如约“游”上市民餐桌。这个时节,洄游到象山港等待产卵的蓝点马鲛鱼肉质细嫩,味道尤为鲜美,深受宁波人的喜爱。

美味催生旺盛的市场需求,但背后有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由于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以及洄游通道受阻,象山港蓝点马鲛鱼资源呈现衰退迹象,加大保护力度迫在眉睫。

布下“天罗地网”

捕上的鱼越来越小

上周,记者跟随渔政部门出海执法。自象山港大桥到乌石山电厂一线沿岸水域,捕捞蓝点马鲛鱼的船只星罗棋布。执法人员说,目前每天在港里捕鱼的船只有300多条,昼夜不停,“现在布设的游刺网长千余米,很多是重网,层层设防,鱼儿很难逃过一劫”。

船多了,网长了,捕到的鱼却少了。象山西周镇渔民老林告诉记者,他们3个人忙了一个白天,才捕到9条鱼,最多能卖五六百元,连人工钱都不够,“搁在七八年前,产量比现在至少高一倍”。

捕鱼难,捕到大鱼更难。记者在鄞州区咸祥农贸市场看到,10余个售卖蓝点马鲛鱼的摊位上多是条重1.5公斤左右的“小个子”。摊贩老何卖蓝点马鲛鱼10多年了,他说:“除了去年大鱼多些外,这几年捕上来的蓝点马鲛鱼越来越小,条重3公斤以上的极少。”蓝点马鲛鱼讲究越大越好,鱼小自然卖不出好价钱,像条重1.5公斤的,售价每公斤不到60元,而条重达2.5公斤的,每公斤能卖90元,差距很明显。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郑春静长期关注蓝点马鲛鱼的资源保护问题。她说,这几年象山港捕上来的蓝点马鲛鱼不仅个体变小,还出现了性成熟提前现象,这意味着资源呈现捕捞过度的现象,持续下去的话,就有种质退化的危险。调查资料显示,30年前,洄游象山港海域产卵的蓝点马鲛鱼平均体长630毫米,而近年来体长缩短至532毫米,个体平均体重更是从1900克下降至1474克。

摸清“底数”

精准发力保护资源

早在2010年,我市就获批成立了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蓝点马鲛鱼开展研究保护,并进行了增殖放流。尽管如此,渔业专家仍忧心忡忡。

“保护区的规划制订至今已10年,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撑条件,有关的管理、保护工作这几年没有实质性进展。”渔业专家表示,2015年、2016年时,蓝点马鲛鱼已出现资源衰退危机。目前蓝点马鲛鱼还没能实现全人工繁殖,增殖放流数量十分有限,对资源保护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蓝点马鲛鱼是洄游性鱼类,现在从象山港到东海,蓝点马鲛鱼的洄游通道上布设了“天罗地网”,可谓步步惊心,而且外海捕捞强度也很大。据研究,洄游到象山港的蓝点马鲛鱼,很大一部分是从台湾东部海域来的,但在南韭山海域,就被海捕渔船大量堵截。这几年的休养期延长了,蓝点马鲛鱼资源仍未出现复苏迹象,最主要因素还是高强度捕捞。

捕捞蓝点马鲛鱼是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也是象山港沿岸渔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渔业专家说,这就需要精准施策,在生产与保护间求得一个平衡点。最好由专门的机构,对象山港渔业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及有效管理,对象山港蓝点马鲛鱼的资源状况、捕捞强度等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掌握变化,同时加大蓝点马鲛鱼的全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

“摸清底数,才能科学规划,比如在保护区的核心区,能否限时限船,确定一个合理的捕捞强度?”渔业专家说,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使用违禁网具和偷捕行为,也非常必要。蓝点马鲛鱼的资源保护需要尽快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