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因为工作需要,9月21日-10月1日暂停开放11天。
古建筑摄影师苏唐诗,历时六年拍下30000张绝美故宫照片。在他的镜头下,寒来暑往,四季交替,诉说着穿越百年的厚重与静美。
一天一张,足够让你看到故宫重新开放!
天上乌云密布,地上故宫屹立,两者像天与地的对决,更像古与今的对峙。震撼奇幻,大气磅礴。
朱红色的宫墙,金色的琉璃瓦,一个撑伞的游客,在大雪纷飞的故宫停步驻足,寂静欢喜,意境悠远。
故宫的春花,秋月,夏日,冬雪,龙阙凤檐,朱门金殿,绿柳红墙,全都被他收入镜头里,一眼万年。
简约的构图,澄净的画面,和谐的色调,诗意的风景。每一处都散发着深远的意境,极致的惊艳与魅惑,牢牢地锁住人们的目光。
他镜头下的故宫,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威严和高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权统治和神秘,而是走下神坛贴近生活,鲜活有温暖的建筑。
每一张照片都像在和数百年历史对话,告诉这个寂寞百年的建筑,我们懂它,它不孤单。
苏唐诗说:“我心中的故宫,其实很平常。平常的故宫里,每个角角落落,每个分分秒秒,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任何时刻,任何角度,无处不在的美。”
当他从3万张照片中层层筛选出148张,集结成《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的时候,甚至连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都被照片中的生命力所打动,并为这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亲自作序,写寄语。
单院长执掌故宫7年,苏唐诗拍故宫6年,单院长刚退休,画册便集结完成。
两个互不相识的人,都曾把最赤诚的热爱献给故宫,都希望故宫能被更多人了解熟知,不谋而合的理念让他们惺惺相惜,才有了这场隔空对话,我来到过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很多人好奇苏唐诗到底是何方大神,能拍出这样精美的照片。任谁也想不到,他并非全职摄影师,而是在河南一个小县城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层民警。
为了拍故宫的雪景,他时刻关注北京的天气情况,在春运返程高峰期,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腿都站僵了。
结果拍完刚回家,又遇上故宫上元夜,故宫首次夜间接待游客,苏唐诗还没来得及歇脚,又一刻不停歇地赶回北京,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手脚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却一直不舍得放下镜头。
为了拍故宫的雨景,暴雨天,他顾不上穿防护服,只给相机套上袋子,在雨里一扎就是许久,就算全身淋透,相机进水淋坏他都在所不惜。
一次在闭馆时,故宫突然天降暴雨,十秒钟雨停后,故宫上空翻云覆雨,风云变幻,极其壮观。但工作人员正在清场,舍不得离开的他,厚着脸皮疯狂地按着快门, 只为留住这一瞬间的惊艳。
为了保证画面质量,他大清早就去故宫排队,常常是第一个检票第一个进故宫,然后在游客进入之前,快速抢先站位拍照,拍完立即甩开游客往后跑,常常是进去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
故宫当了苏唐诗六年的模特,他早已经对这个“老搭档”了如指掌。每条路每道门都一清二楚,几点几分光线会到什么地方,哪个角落的站位会有什么样的场景,甚至连御花园中花开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
三月的杏花,四月的丁香,六月的荷花,七月的凌霄,九月的菊花,十二月的腊梅……花开的多少,花开的位置,他全都如数家珍。
越平凡越可贵,越接地气越真实。好的照片,是会说话的。
《十访开封山陕甘会馆》
《殊途同归》 摄于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正是在这种忘我的专注里,苏唐诗拍的照片越来越有禅意,越来越有深度。
《大美武当》
《牖影》 摄于河北承德行宫
《彝塔风云》 摄于云南楚雄
《拂》摄于郑州胡公祠
《翩然》 摄于河南济源济渎庙
拍摄于五台山南山寺
《云腾》 摄于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
正是在这样的积淀下,在雨雪风霜里,在花开花落中,他拍的每张照片都能令人遐想深思,传递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展现出万千工匠的勤劳智慧。
《天圆地方》摄于祈年殿
时移世易,古建筑就像是个时光的见证者,讲述着历史的更迭与兴衰,尘封着史书中的记忆,被苏唐诗用镜头一一解读。他像个拿着相机的魔法师,带我们见证了中华数百年历史的更替变迁。
《风雨千年》 摄于云南楚雄
《圆》 摄于北京天坛
转载自:中国手艺网,版权由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