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科学家,他是一个犹太人,15岁那年移居意大利,完成了学业,在二战之初,移民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爱因斯坦跟中国并没有来往,但其实爱因斯坦来过中国一趟。
1919年,爱因斯坦准确推测出了日蚀,中国人也在这段时间开始研究相对论,爱因斯坦也在中国留下了名声,1922年43岁的爱因斯坦开始自己的世界旅行,蔡元培极力邀请爱因斯坦将访问亚洲的第一站定在中国,并且承诺支付他的出行费用。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乘坐日本船“北野丸”抵达上海,这一天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通知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上海的大学生为他欢呼,无数的中国学者名流也都一同陪同爱因斯坦,他得到了极高的待遇。
在众人的簇拥下爱因斯坦到了上海“一品香”品尝了中国美食,又游玩了城隍庙、豫园等地,晚上6点在画家王震家里设宴,吃饭的时候爱因斯坦对中国评价很高:今天得以观赏许多名画,心情十分愉快……中国青年将来对世界科学必有伟大贡献。
在短短停留了一天之后,爱因斯坦就前往了日本,他在日本停留的时间非常长,超过了原定计划了一个月,一共待了43天,蔡元培这期间也写信再次邀请他,蔡元培想爱因斯坦在上海做一次演讲。
爱因斯坦给蔡元培的回信也说得明明白白:日本人条件优厚……各项杂费有2000英镑。蔡元培四处筹款,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12月27日,爱因斯坦在返回欧洲途中,再次途径上海,他稍作停留。
他应上海犹太青年会以及学术研究会的邀请,在福州路17号的礼堂演讲了相对论,这一次他也只是待了2天就离开了,爱因斯坦没在北大演讲,始终都是蔡元培的一大遗憾,一直以来蔡元培都认为是资金不足,但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游记》来看,他似乎对中国人有一点偏见。
他在日记当中给予日本高度评价:日本人不喜欢炫耀,他们正派、聪明,富有同情心,很有吸引力……他们深深得为自己的国家和族群感到自豪。
对中国的评价就很一般了,甚至带有一些种族偏见: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蹲着,就像欧洲人解完手一样……
他们就像是马一样的劳作,也没有意识到痛苦,这是一个牧群般的奇特民族……相较于人类,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机器人。
我觉得这里男女没什么差别,我不知道中国的女性有何种吸引力,让这里男人繁衍出这么多的后代。
从短短的几段评价来看,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有着非常严重的偏见,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爱因斯坦始终是一个科学家,看东西并不全面,而且还带着一定的种族观念,罗素作为哲学家,评价中国人就客观许多。
罗素在中国也待上了很长时间,从方方面面解读了中国文明,中国历史,他说到:中国人是聪明人,只要给他们一个稳定的环境,充足了研发资金,我相信他们的科技会在未来30年,追上我们甚至超越。罗素的这番话如今也正在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