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建筑行业、服务行业等是夏季露天作业的重要人群,今年,他们的高温补贴拿到了吗?高温补贴和防暑降温设备在各地落实情况如何?
多地高温津贴有增长
这个夏天,吉林多地出现高温天气,最热时达到35℃。今年,通化市特别出台《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一般高温天气作业的,用人单位必须按每人每天不低于1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通化市人社局劳动关系科科长宋明表示,露天工作的行业,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采矿工人等,都是重点受益行业。
宋明:标准是硬性的,如果超过规定的温度,必须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但具体操作要灵活,区分不同的情况,让双方都能接受。应该由企业根据测定温度,为员工支付津贴。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多个省区市已制定了高温津贴标准,且标准迎来一轮增长。今年5月份,上海市和福建省均上调夏季高温津贴标准,上海市由200元/月调整为300元/月,福建省由200元/月调整为260/月元。
多数地区高温津贴能按时发放
那么,这些承诺给户外工作者的高温补贴能够发到劳动者手中吗?近日,记者前往广东珠江,在当地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
中午11时,火辣的太阳晒得人皮肤都有刺痛感。记者采访到一位外卖员,他表示,虽然不知道公司发了多少钱,但高温补贴确实已经打进了他的工资卡。
记者:公司有没有发高温补贴?
外卖员:有的,收到过。
记者:多少钱?
外卖员:是打到工资卡里的,具体多少我没看。
对于按照小时结算的岗位,员工也可以拿到相应时间的高温补贴。街边奶茶摊位的一位露天售货员说:
售货员:下午13时到13时30分有补贴。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一名在建筑工地做饭的阿姨,她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单位很正规,每年都会按时发放高温补贴。
大姐:给高温补贴的,打到工资卡里了,好像是150元。
爱心驿站为高温工作者带去便利
除了按时发放高温补贴,各地还采取多种防暑措施,保障露天工作者的安全。今年,西安等部分城市和地区气温突破35℃。西安远大医院等单位专门建立了爱心驿站,为露天工作者服务,不少环卫工、外卖员在这里乘凉解暑。
爱心驿站负责人赵军宝:第一,空调全部开放,保证温度在26℃左右。第二,室外气温达到30℃以上的时候,会给爱心驿站熬一些绿豆汤。第三,爱心驿站备有常用药,一年四季都有。第四,爱心驿站大厅有护士值班,可以为户外劳动者服务。
今年夏季,这样的爱心驿站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办起来,仅西安市就已经建成一百多个,给户外劳动者带来很大的便利。陕西省总工会权益保障部副调研员戴慧阳:
戴慧阳:工会的爱心驿站,天冷可以取暖,天热可以纳凉,渴了可以喝水,急可如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有桌椅板凳、卫生间、基本电器,有空调、微波炉、热水器、应急医药箱、工具修理箱、书籍报刊等,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休息的时候可以看看书。
部分非合同工仍然拿不到高温津贴
然而,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在一些地区,“高温补贴”发放的老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在珠江,记者采访了一位街边的快递员,他表示,自己从来都没有领到过高温补贴。
记者:你们有高温补贴吗?
快递员:一直以来都没有啊。
记者:公司会不会发放一些消暑的饮料或者用品?
快递员:没有,什么都没有。
记者还发现,特别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高温补贴。
农民工:我们没有,我们是给别人打工的,干一天算一天,因为我们不属于什么公司,都是临时被聘用的。
记者:那会不会给一些解暑的东西?
农民工:有矿泉水。
目前,发放高温补贴并未立法,对于不发放高温补贴的企业和单位,监察部门往往没有处罚依据。通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科科长宋明:
宋明:现在工程和项目一般都采用层层分包的方式,签订的生产合同中没有高温补贴这一项,很多农民工难以维护自身权益,根本不能指望承包老板发放高温补贴。另外特殊行业的工程层层分包,利润很少,生产企业没有资金用来发放高温补贴。
不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违法吗?
对此,人社部门表示,高温津贴,本质上讲是高温环境下劳动者的工资组成部分,纳入工资总额,需要缴纳个税,并非可发可不发的福利。
另外,按照法律法规,用人单位不能因为高温作业停止或者缩短工作时间,而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也不允许因为增加高温津贴,而降低劳动者的工资。除此以外,用人单位也不能用防暑降温品冲抵高温津贴。
蚌埠市人社局劳动仲裁科科长吕家渊表示,不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属于变相克扣员工工资,是一种违法行为,露天工作者对此要有所知晓,要有维权意识。
吕家渊:对不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的,劳动者可以向单位所在地的人社部门、卫计委、安监局和市总工会举报投诉,申请调解、仲裁或提起诉讼。人社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高温补贴发放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的用人单位。
有专家认为,严格实施相关行业发放高温补贴的措施,需要有关劳动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但高温补贴只是一个补救措施,更重要的是保障户外工作者的安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
彭澎:在极端高温情况下要停工休息,或者有间歇,比如连续工作两个小时就要休息。另外要采取一些现成的措施,比如喷淋、水雾或者发放饮料。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韩晓、温超、高雅、施涛
编辑:孔明 // 责编:李雨楠 // 监制:汪群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