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9天前的1月21日,央视新闻发布消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在隔离治疗。一时间国内舆论有些躁动,不仅因为王广发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曾随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前往武汉一线了解疫情的最新情况,更因为他在1月1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作出了“整体疫情可防可控”的初步判断。
“你说疫情可防可控,自己怎么还折进去了?”这恐怕是国内不少人发自内心的质疑。当武汉疫情随着春运大潮向全国省市蔓延开时,一股恐慌夹杂着针锋相对的问责情绪将矛头一度指向了王主任这位“话题人物”。
王主任感染入院一度让“可防可控”成了一个梗
这种情绪的背后是民众对疫情信息披露在初期一度“慢了半拍”的反弹,是对相关部门在应对疫情初期“估计不足”的皱眉。随着国家从上到下的全面重视,国家部委、省市地方疫情信息从“多日一发”到“一日多发”的全面跟进,相关科研单位、卫生防疫系统、军队应急单位的全面响应,夹杂着愤怒的恐慌情绪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全民防治、互相敦促的理性与《村委书记苦口婆心的喊话》《在家花样解闷指南》“苦中作乐”层出不穷的诙谐解嘲。
这就是人性,再正常不过。这条情绪曲线从一开始的迅速冲高到如今的稳步回落,起决定性作用的变量是: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人类在面对新生事物尤其是瘟疫可能肆虐的伊始,产生的一些恐慌情绪往往是非理性的。然而科研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在与伤痛、病菌的博弈中,必须遵循科学理性的严谨逻辑,这是不以人主观意念为转移的。民众的非理性与科学的理性之间存在着一座不大不小的鸿沟,政府及时、客观、透明的信息发布,迅速、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成了横跨鸿沟、通达彼岸的重要桥梁。
国家相关部门的疫情发布机制有效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王广发主任的遭遇恰好就是这条“情绪曲线”起伏回落的一个侧面写照,时隔二十多天回看此事,笔者认为,舆论对这位战斗在疫情防治一线并且病倒的专家有些过于苛刻了,他依旧不失为一位英雄。
北京今天传来好消息,王广发主任在地坛医院经过连续治疗已经连续6天体温正常,无呼吸道症状,2次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出院标准。在护士的陪伴下王广发戴着口罩自行步出住院大楼,手中拿着红色的吉祥贴花 —— 康复出院是他最大的新春祝福。
王广发主任今天自行步出地坛医院住院大楼
感染住院期间,王广发在社交媒体上分析了自己发病的原因:在武汉一线走访时没有佩戴护目镜,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由此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另一方面,他甚至“直播”了自己的治疗康复过程,并宣称“一种抗艾滋病病毒的药对我很有效”。事实上,这款名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Lopinavir/ritonavir,LPV/r,商品名:克力芝)的药物正在国内许多感染患者身上得到了有效应用。1月26日,克力芝被官方证实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效。
王广发对自身治疗的直播何尝不是一剂缓解非理性恐慌的“安定剂”
说“以身试药”或许有些过了,但王广发的确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他的病好了,那些让他辗转反侧的责难声也渐行渐弱。二十天前那句略显草率的“可防可控”时至今日已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与解释角度,但无论如何,“料敌从宽”应该清清楚楚写入每一个人的心里。
今天是大年初六,这场举国动员的防疫战役仍在持续。希望明天一觉醒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患者像王广发一样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