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首先我想申明的是,豆瓣一直没变,只是水淹过后,它看起来不一样了。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各类大型网站的用户群体其实都有其被认知的“群众印象”。
而豆瓣用户的印象大约就是受过高等教育,在中、大城市工作,以读书、电影、音乐、旅行、圈子等为主要爱好,文艺青年,观点偏自由主义的年轻人。豆瓣官方在2016年初发布的首部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宣传片里提及的“除了一个小秘密,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几乎算是默认了这种群众印象。
但放在互联网信息爆炸、言论相当自由的当下,这种印象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豆瓣在05年创建之初的核心功能就是评分系统——每本书会有一个专属页面,读者可以在此页面打出评分,阅读并评论,或者寻找相似感兴趣书籍,这一功能后来涵盖了影视剧、音乐。
由这些功能聚合起来的用户,当然会是文艺青年群体。
说它不对,是因为豆瓣还有一个与评分几乎同样古老的功能——小组。小组基本类似于BBS网络论坛,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创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讨论单一的条目无法涵盖的主题,例如作家、导演、文学类型、学术科目等。
不可否认的是,直至今天仍然有许多这类“神奇小组”的存在,它们有一些承接了某些特定权威的功能。例如科幻世界小组基本上取代了《科幻世界》杂志社早年自办的论坛,科幻爱好者和研究者会在小组内分享作家创作年表、评论、业界动态等信息,一些科幻作家也活跃在这个小组里;
有一些则更加硬核,例如大元史、新清史小组的讨论对象就是大元史、新清史学派,在近些年媒体批判这是西方学界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环境下,很难想像在其他的社交媒体网站或论坛上会有这样专一主题的讨论群组。
在这里就衍生出了些用户非专业和低门槛的问题。
豆瓣小组与豆瓣广播不同,广播更接近像脸书、微博等个人言论平台,哪怕有一些恶意评论被转载,最终也是零零散散,容易处理,而小组则是将大量言论和话题同时堆积在一个场域内,非常容易发酵得声势浩大。
而我们看到的豆瓣电影评分,大多数都是这些人而为。
早在之前《人民日报》就发表文章《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指国产电影要坦诚面对差评,并指出“恶评伤害中国国产电影”这一现象,点名批评豆瓣及猫眼电影操纵恶意电影评分。
《人民日报》还在《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一文中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曾在豆瓣获得很高评分,但事实上,这只是一部由豆瓣网友名叫“雪盲”在上夜班无聊时虚构的电影,并不真正存在。
于是有网友质疑豆瓣可能存在被刻意刷分、内部人工干预分数、删除用户打分纪录并封锁用户帐号等问题,就例如前阵子很火的《摆渡人》首映未完时,豆瓣上此片条目下就出现了上千个一星级评分。
可想而知,这种评分体制对于一部即将上映还未观看的电影,观众摇摆程度会有多大!
这其中就衍生出了豆瓣用户部落素质的问题。很复杂在这里就不说了,我也不懂。
但我特别想说的是小组的低门槛特性以及豆瓣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2012年前)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小组和用户带来另一种面貌。
例如,声名远播的“我们代表月亮消灭一切居心不良的乐手”的成员最初源于追乐队的果儿,讨论主题是摇滚乐手圈子里的八卦消息,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走红后该小组活跃度大如潮;
“父母皆祸害小组”讨论的是中国式原生家庭对心理发育的影响,2010年《南方周末》报导该小组后一度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现已经雪藏;
“吃喝玩乐在北京”小组以网友线下约见面为主题,被认为是一夜情高危地带,也因此得到了“炮组”的外号。
之后各种同城交友、租房、宠物、娱乐八卦、闲聊小组更是不可胜数。
当然这种“滥造”现象在各大门户网站甚至论坛都有存在,有人会说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当你真的沉迷某个小组的时候,你会发现,接触得越多,你的判断力越容易被左右。
豆瓣网友评价此现象
如果我们把豆瓣用户粗略地分为“讨论书影音用户”和“小组用户”两个大类,从人数绝对值和活跃程度来看,前者恐怕比后者小得太多。
因为至今很多人对豆瓣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这是个“权威的影视评分聚集地”。
举个例子,我粗略的看了下在作家的小组中,刘慈欣、张爱玲这两个有近三万人的小组已经堪称数一数二,米兰·昆德拉、莫言、金庸等绝大多数国际闻名作家的小组人数都在五千以下,但明星八卦、影视评论等热门类型小组动辄有数十万用户。
这是不是能说明这是个大众质素降低的时代?
这并不是近几年的新趋势,许多娱乐和生活类小组早在十年前就已组建并拥有了相当的人气。
其中的原因恐怕是早期豆瓣的独特气质带来的线下聚会加持。试想,如果同样是约炮,你在豆瓣上认识的网友恐怕会比陌陌上认识的显得更靠谱一些。
但是智能社交普及后,这些新用户下沉的确让这种态势变得更明显。
特别是豆瓣最独特的条目评分体系,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和热门评论甚至可能影响票房表现,为条目贡献评论内容的用户当然更容易被大众感知。反过来,小组用户们发表的短帖通常更碎片化,不像微博那样传播化,很难被站外人士发现。
豆瓣曾集中了一大批边缘的、小众的、文艺的用户,这批人对于国家和社会事件上思考的批判色彩较强,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络小圈子。不同的网络平台会让用户衍生不同的气质,相对于微博的粉圈后花园、知乎的精致利己主义基地,豆瓣用户通常被认为是自恃清高和权威。
有评论人指出:“有集体情绪的地方就有利可图,只要自认长袖善舞,这种情绪就可以为我所用,用来自我保护,用来作为攻击他人的利剑,或者用来为自己谋利。”
而这种种一切,都在不停刺激着八卦群众的判断价值观,使之越来越强烈,最终成为一股无法控制的力量:会删帖的网络平台没法控制,能操控情绪的网络写手没法控制,终日辱骂脑残追星女孩的男性网友们也无法控制...
毒蛊终究反噬,吞噬了养蛊的豆瓣,最近还顺手吞噬了曾经骂追星女孩脑残、不爱国的NBA球迷们,反骂他们为“跪族蓝孩”。
接下来再讨论一下国庆期间引发争议,并最终导致豆瓣暂停广播功能半个月的三个小组:鹅组(豆瓣鹅组)、瓜组(自由吃瓜基地)和船组(大船开起来)。
这次“事故”顺带则凸显出,这家多年来赚不到钱却塑造了独特公众形象的网站上,用户们似乎分裂成了截然不同的派系:
一派同情站方,担心失去这个精神角落;另一派则喊打喊杀,希望将豆瓣变成一个键盘舆论阵地。
他们的对立,映射出的是当代青年判断价值观的不同面相。
或者说,豆瓣实际上是中国互联网上最倾向于“无为而治”的主流网站。
三个小组的用户画像类似,但鹅组历史最为悠久。
它创建于2010年,最初叫“八卦来了”,以讨论娱乐新闻、两性关系为主,是豆瓣同类型小组中最大的一个,目前有超过62万成员。它的用户绝大多数为女性,和天涯论坛娱乐八卦版、晋江兔区性质类似。
鹅组用户之间经常互称“仙女”、“仙女鹅”,在条目用户以及其他网民眼中,它是豆瓣智商盆地,经常有人说鹅组组员热爱抬杠、造谣、人身攻击、拉帮结派,她们被蔑称为“八组小学鸡”。
重新开放的八组改名鹅组(鹅自来自“-er”的音译),组员们也是“马照跑,舞照跳”。直到今年5月日,该组因技术维护原因被关闭一个月。实际上,最近几年,每到这一时期,从微信、微博、QQ到不知名小网站,都会经历一段不能修改昵称、头像和签名档,甚至不能使用蜡烛表情符号的特殊时期,一般会持续一周左右。
当然,其中的政治意义我们也十分理解。在这里就不详谈了。
另外两个小组都和鹅组有渊源。瓜组是鹅组部分用户不满管理员分裂出的一个小组,船组是鹅组被关闭期间的临时备用组(船取诺亚方舟避难之意)。
这三个小组的成员群体无疑属于豆瓣言论领导层,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们持有怎样的价值观?
这批小组成员可能并未有统一的职业及身份、立场,如果要分析其倾向性,至少有代沟和性别两个视角可以去深入。
就代沟而言,虽然追星、玩游戏之类的行为已经不再被视为青少年专属,但是这类行为的活跃分子仍然是学生和95后甚至是刚步入职场的00后。
若究其原因,也许包含几点:越晚出生的人越没有对国家曾经的贫穷落后的共同记忆,义务教育中的民族主义爱国化倾向加强,传统纸质媒体的衰亡和互联网言论管理自由化,以及随众心理等。
而这里面提及的言论自由表达的内容通常都是情感激烈的辩护与批判,稍有不同意见的人就会遭遇铺天盖地的反驳、甚至人肉搜索、举报伺候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豆瓣这些小组的声势之浩大,足以让每一个活在自己安稳同温层的人都瞬间清醒:原来主流民意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原来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只逆行的蝼蚁。
就性别而言,从当下的亚文化来看,女性的亚文化实践相较于男性来说要承担更大的社会压力,因此她们必须更积极地相应聚集群体来合理化掩盖自己的追星行为,虽然她们未见得真的相信这些言论。
当然,这跟俞敏洪言论无关。
豆瓣在国庆事件中不但雪藏了三个小组,整个站点的广播(类似发布微博的功能)还被暂停了半个月。虽然互联网管理部门和豆瓣都不曾透露背后的原因,但一看便知,豆瓣的这些大群体的小组确实在影响当代年轻人的判断价值观。
这批人在大众眼中的形象被迅速勾勒出来:关注影视,热爱追星,高度爱国主义,语言组织能力极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豆瓣上《战狼2》《流浪地球》过低的评分——7.1和7.9分,其实看过的观众都知道,这两部电影在各自的同类作品里品质并不算低。
央视春晚几乎年年在豆瓣上遭到差评,但直到2016年那次过于贬低的春晚遭到2.3分的历史级恶评(最低分为2分)后,豆瓣才关闭了春晚相关条目的评分功能。
也曾有多部国产电影自称要起诉豆瓣,因为豆瓣上的评论影响了它们的票房,但豆瓣官方似乎也从未回应这些诉求。
最典型的就是“父母皆祸害”小组引起官方媒体的批评时,豆瓣也并没有解散该组,只是将它改为私密,不允许组外人员看到内容,同时不允许新用户主动申请入组。
但尽管有许多“键盘”用户聚集于此,却并不意味着豆瓣在言论管控上是相对宽松的。相反,正因为这里的用户相对敢言,豆瓣的自我审查是最为严苛、敏感、甚至几近神经质的。
这几年里,豆瓣对用户的帖文审查也越来越严格,甚至开始大部分内容都是默认封锁、审核后再发布。同时也在大量审核多年前的历史内容,经常有用户能收到自己七八年前发布的内容被删除的提示。
在这一背景之下,相对应的是近两年来受到“八卦来了”等小组论坛的吸引而来、涌入豆瓣大量小组用户,却得到了豆瓣的保护和鼓励。
这是什么操作?
为了帮喜欢的偶像作品刷高分,或者在小组讨论中帮偶像引导舆论,例如隐藏粉丝身份装作路人等,这些用户常常会开数个分身小号,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并不使用豆瓣的书影音主要功能,这就破坏豆瓣的评分公平度,但豆瓣官方却对他们展现了极高的容忍度,对于假账号、水军在流行偶像的作品中刷分等情况几乎是零处理。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批攻击力极强的小组用户更难以控制,对豆瓣来说,从可能带来流量的生财之道、可能用作投名状的护身符,逐渐越来越危险,变成了烫手山芋。
自由撰稿人郁风所言
在这里并不是恶意抹黑,我必须承认的是近几年豆瓣的管制操作的确在变多变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想说的是,仍有一些豆瓣网友们可能需要补几堂初中的历史课。
但换个角度来看,豆瓣比起曾经那些论坛,对言论自由相对“包容”,才会被小部分人理解为“黑粉”以致于引火烧身。不过,这究竟是社会大众行为,还是豆瓣一贯无为而治的运营逻辑在互联网强化舆论引导后的无奈现象?
很明显后者更接近现实,但答案却不再重要。
毕竟,即便豆瓣还是那个豆瓣,但在当下,豆瓣已不再是那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