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产业成型 千帆竞发东新 东新镇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9-12-25   西部看四川

四川新闻网泸州12月25日讯(张远琴 文/图)十里画廊,万亩果香,诗情画意山水,自然自在东新。极目远眺,绿意盎然的万亩果园让这片土地充满无限生机,一碧万顷的农业产业园让这个小镇光芒璀璨。当年靠天吃饭的四万乡土,仅过五载便成为孕育致富果实的金土地,昔日仅有传统农业的贫困之乡,如今成为全域产业发展的模板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让东新镇这座偏远的贫困小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东新镇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

东新镇位于古蔺东北部,距县城55公里,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5138户26821人。东新镇地处偏远,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是一个纯农业乡镇,现有耕地面积21885亩、林地21383亩。全镇现有贫困户1042户、贫困人口4191人,建档时全镇贫困发生率为16.31%。2014-2019已脱贫732户,3094人。几年来,通过“输血+造血”并行的扶贫机制,举全镇及帮扶单位之力攻坚推进,我镇绝大多数贫困户均达到且大幅度超过“一超六有”标准,实现脱贫奔康。截止目前,已经脱贫1019户、416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2%。呐喊、民主、姚家、渔洞四个贫困村已顺利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硕果累累,得益于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近年来,东新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头条大事来抓,确定了“农旅融合、田园牧歌”发展思路,走出一条“做强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奔康”的乡村振兴道路,有效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总体上看,东新镇猕猴桃、甜橙、桃李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立体化特色产业布局初具雏形,呈现出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乡镇脱贫攻坚重要支撑点。

大胆尝试 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

东新镇属典型的纯农业乡镇,海拔420米—1450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森林覆盖率达54%,生态环境良好,是种植原生态农产品的绝佳之地。东新镇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把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相结合,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经过走访,发现东新镇呐喊、民主、德华、渔洞四个村野生猕猴桃随处可见,这让东新镇党委政府思考能否在当时的贫困村呐喊村进行小规模试种猕猴桃。经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分析研究,多方咨询专家意见,并多次外出考察后,最终选择优良品种“贵长”进行试种200亩。经过4年多地发展,东新镇猕猴桃特色产业形成以呐喊村为中心,辐射民主村、德华村、渔洞村的格局,已建成猕猴桃标准产业园8700余亩,含建成脱贫产业示范园4个共920亩,实现收入逾2000万元,2018年,呐喊村完成脱贫摘帽。预计到2021年,东新镇猕猴桃产业收入将达3亿元左右。

融合发展 构建全域产业新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东新镇被古蔺县确定为猕猴桃产业核心区。在猕猴桃产业初具规模之后,东新镇党委政府进一步探索乡镇全域发展道路。结合东新镇的气候、土壤、降雨量、湿度、温度等因素,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海拔700米以下种植甜橙,海拔700—900米种植桃李,海拔900米以上种植猕猴桃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即以呐喊、民主、德华、渔洞为主建立万亩猕猴桃基地;以东新、李家寨、姚家、建东为主建成万亩桃李基地;以李家寨、建东、兴文为主建立万亩甜橙基地。目前,东新镇猕猴桃种植面积即将突破一万亩;甜橙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优质李子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

同时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养循环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生猪、山羊、肉牛等生态畜牧产业,建设以李家寨、民主、兴文为主的生猪养殖带;以渔洞、东新、姚家为主的肉牛养殖带;以德华、姚家为主的山羊养殖带;力争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突破难点 加快产业“四化”新步伐

在东新镇全域产业发展蓝图绘制基本结束之时,东新镇党委政府认识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不能忽视,否则就有满盘皆输的风险。东新镇党委政府认真总结过去发展农产业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省内外好的做法和模式,结合当地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不断探索如何持续有效地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群众怎么受益等关键问题,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品牌化引领,市场化运作”的特色产业发展“四化”目标。

一是解决品种选优问题。在猕猴桃品种选择上,选择“贵长”、“翠香”、“翠玉”三个绿肉品种在我镇发展,在甜橙品种选择上,选择口感纯正,个头适中,保存时间长的沃柑为主,纽荷尔甜橙为辅。在桃李品种选择上以赤水河凤凰李为主,蜂糖李为辅。

二是解决群众受益问题。一为土地流转。在园区未挂果投产的前3年,按田150元/亩、土100元/亩的标准付土地流转金;二为入股分红。产业挂果投产后,流转土地按收益的10%进行分红,三为基地务工。据统计,我镇目前每年在基地务工的人数近800人以上,每年支付务工工资300余万元。

三是解决规划设计问题。做到一个园区一个设计方案、一片土地一个施工方案。所有业主从建园开始就按规划设计方案、按技术指南进行种植,达到了“按图施工”的效果,确保园区的标准化、规范化。

四是解决技术服务问题。建立了有省上专家、县镇农业技术人员、相关领导、种植业主的微信工作群。实现了田间技术指导、课堂技术培训、群内技术咨询的技术服务模式。省农科院已把我镇确定为四川省水果创新团队猕猴桃扶贫示范基地、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并在我镇建立乌蒙山区猕猴桃产业博士工作站。同时我镇专门引导组建了技术服务公司,

五是解决发展模式问题。一是“专合社+大户”。将种植户整合组建为专业合作社,专合社“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创建品牌、统一对外销售”。二是“大园区+小业主”。根据地形地貌规划园区,园区内的路、水等基础设施统一设计,实现集中连片成带发展,各种植业主根据自身能力大小按规划种植。三是“村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贫困户”。也就是脱贫产业园,由村支部牵头负责,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整合产业周转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资产收益项目、扶贫专项资金等进行种植,收益后按1:4:5比例进行分成,即流转土地占10%,贫困户占40%,村集体经济占50%。

六是解决宣传营销问题。2017年以来,东新镇先后举办了三届猕猴桃音乐节,组建了以猕猴桃种植、服务、销售为一体的四川绿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德心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保底收购,已与多家国企、大型超市、水果销售连锁店达成协议,现在猕猴桃不是卖不出去,而是供不应求。

策马扬鞭正其时,千帆竞发逐浪高,东新镇特色产业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犹如美丽的卷轴,正在这篇热土上方腾空而越、徐徐展开。展望未来,东新镇党委政府将以“业不强身不安,民不富心不安”的奋斗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力争实现“全域特色产业,全域现代园区,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东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