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记得2015年有一段时期,当时还是职场菜鸟的船长,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刷到的新闻资讯,大多都在说一部叫《大圣归来》的国产动画。那一年,这部动画电影火遍大江南北,被称为当年最燃国漫。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来到2019年,“最燃国漫”的说法似乎有点再次刷爆网络的迹象,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孙猴子,而是哪吒。
《哪吒之魔童降世》,截止到7月21日为止,大规模点映已经超过一周时间,目前点映加上预售的总票房约为6114.6万,豆瓣评分自开映以来基本维持在8.4分以上,7月21日一度飙升到了8.7分甚至8.8分。
我们知道,豆瓣电影在国内来说具有一定观影参考价值,起到风向标作用,能达到9分的称为神作,从这个意义上,《哪吒之魔童降世》至少在国内动画领域,目前的口碑堪称华丽级别。
而8.3分的《大圣归来》当年之所以会被吹爆追捧,成为现象级动画,靠的并不是故事,恰恰相反,船长到现在都认为它的故事是有点单薄的,不少情节比较乏味空洞,用力过猛,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何风评如此喜人?
我们重点从剧情和风格看看。
作为一个取材于《封神演义》传统文化经典IP,想要改编得让观众觉得有新鲜感、不挑战主流价值观审美、又有较强娱乐性,做到雅俗一体,难度是非常大的。
国产动画之所以一直不被看好,虽有高峰但总体低迷的局面,很重要原因便是剧本缺乏深度和张力,故事讲不好。
而2019年哪吒,在剧情改编方面,用一句简单的话可以概括:颠覆性有点大。
不是照搬照抄,不是无下限恶俗,故事讲述的是在阴差阳错之下,哪吒变成了人人厌恶的大魔王,敖丙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不得不说,这个人设反差真大,要知道在原著中惩恶扬善、敢打敢杀的儿童战神,变成了邪魅性格遭人唾弃满肚憋屈的熊孩子,而原著中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反倒变成了心地善良、肩负家族重任的美少龙。
全片前半部分,基本以轻松活泼搞笑以及家庭亲情为主,中后段开始,便走向阴暗爆发爽燃风格。
最终双神大战的动机,更是完全抛弃了原著中“抽你龙筋敲你龙颅、看你不顺眼所以要你死我活”的剧情设计,而是迫于命运的无奈所以即便是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但也要形式上分出个胜负、以证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套路。
而这个套路在“双雄”类港片中非常普遍,自然谈不上什么新颖,无非是为其蒙上一层浪漫主义悲剧色彩,让观众看了会产生一种既热血又深感同情的艺术效果。
然而,鉴于哪吒和敖丙怎么看都像是坐在同一条船的悲催好基友,所以网络上,一些同人不可描述作品很快已经出来了。
在这部电影当中,灵珠魔丸本为一体。所以说他们“如胶似漆”,船长竟一时反驳不了。
emmmmm,回到正题。
从局部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不少地方被网友狂吐槽,诸如逻辑有硬伤、转折不够平滑、人物性格较奇葩、笑话和梗很低级,等等。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内心用来衡量事物的那把尺子都不一样,标准不一致,所以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都有一定道理,影评这方面我们很难分出绝对的对和错。
大概这就是豆瓣电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给了广大影迷一个观影参考,不至于盲目看片,花冤枉钱。
从整体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改编,船长不觉得差,至少没有那种强硬为主角配上一个女子当CP、然后扯上什么爱情宿命轮回的国产烂俗套路。
但船长也不觉得很好。
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一方面,我不相信那5万多(持续上涨)打分的网友,都是营销号和刷子,肯定有不少真正掏了钱去影院看过后、认为片子优秀然后大力点赞的童鞋;另一方面,改编是一门艺术,根本立足点是要在忠于原著基础上,做出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原著小说《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关于哪吒的出生,是这样的描述:
这位神圣下世,出在陈塘关,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灵珠子化身。
虽说文学作品一定要融入时代适应时代,结合主流价值观精神,才能推陈出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是若你问船长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哪吒,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40年前那一部。
40年前,哪吒这个娃娃神仙已经让中国动画达到巅峰。
197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哪吒闹海》动画电影上映。
在我国动画界,有一个在当时闻名世界的“中国学派”,其中《哪吒闹海》是“中国学派”第二个黄金时代的扛鼎作,是文革后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动画作品,同时,该片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与《大闹天宫》并列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两座巍峨大山。
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国产动画能逾越这两座大山。
其中《哪吒闹海》豆瓣评分9.0。
不可否认,以前的水墨风格动画已经成为过去时,无法成为今天的主流,但若从艺术的角度去评判,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船长认为最能代表哪吒这一个IP形象的动画作品。
理由很简单,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部血统纯正的国产动画。
是的,从头到尾,各个方面。
我国剪纸艺术第一人、动画电影创始人万籁鸣说过:“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
上个世纪的中国动画片,有着与西方动画片非常明显的区别,基本算是截然不同,就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你就觉得是“Made in China”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中国动画片都是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比如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成语寓言等等。
比如《哪吒闹海》取材于《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咤出世》至第十四回《哪咤现莲花化身》。当然,影片一开头就告诉观众这个信息。
上个世界的老一辈动画人,因为时代的特殊性,所以生产动画的大体方针是要寓教于乐,讲求娱乐性以及思想性的结合,要能够给予观众一定的教育启发,毕竟动画片的绝对主力受众是青少年。
我国传统文学领域资源极其丰富,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上都是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故事,所以改编搬到银幕上自然非常有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是有中国特色以及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化杰作,哪怕向世界传播,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这是我们中国原创的作品,我们不需要抄袭谁,更不需要模仿谁,我们自己就有一座素材和思想源泉的宝库。
上个世纪中国动画大致有三种动画类型: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水墨剪纸动画。不管哪种形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水墨动画,其实是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当然还有《九色鹿》,《天书奇谭》等水墨动画片这么有亲切感,因为这就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美术呀。
你小学的时候,肯定用过蜡笔、彩笔画画吧?
画得好的童鞋,其作品还被老师当众表扬、甚至还张贴到门口的公告墙板上面。
美术,既是无数中国人童年最开始实际应用的艺术,又是中国动画人得以在世界打出名堂的法宝。
《哪吒闹海》中所有人物造型的线条都画得足够流畅,清晰又舒展,不仅没有多余,反而安排得很是有讲究,如主角哪吒,滚圆冲天鬏,赤裸小脚丫,整体艺术形象可爱稚嫩,很受孩子们欢迎,另外他的剑眉画得硬挺有力,那一双乌溜溜大眼睛显得灵气十足,又为下文敢于反抗命运、不畏强权的举动作了伏笔。
整片的美术风格偏向于色彩浓艳,给人一种夸张又华丽的感觉,比如在场景方面,色彩和画工运用鲜明突出,山是山,水是水,树是树,一点都不含糊,但同时,往往又会在常规山水背景中添上一些阴郁迷离、暗沉落寞的色彩,给人一种神秘莫测、复古荒诞的心理感受,符合神话故事的主题。
另外,在服装和造型方面,上个世纪的中国动画片明显是参考了中国戏曲,比如红色是代表正义刚烈(哪吒),白色代表阴险狡诈(敖丙),黑色代表鲁莽单纯(虾兵蟹将),所以《哪吒闹海》主要人物一登场,观众大概都能够对他们的人设和定位有一个认知。
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搭配,也使得中国动画具有了极强的辨识度,要知道我们华夏文明在古乐器方面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这也是一个民族巨大优势,《哪吒闹海》中的配乐大量运用了传统乐器,比如锣、鼓、唢呐、编钟、琵琶、古筝。
比如开头便运用了编钟演奏,意喻神话故事的大气悲壮;李靖得知自己夫人生下了“不知是个什么”的时候,用琵琶声来衬托出当时李靖焦急的内心活动状态;而哪吒与三太子敖丙、龙王大战时,主要是锣鼓打击乐器的紧促性音乐,扣人心弦之余使人精神紧绷。
而全片最高潮的哪吒自刎部分,音乐极其悲情豪壮,深沉凝重,催人泪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一种义无反顾、毅然决然、无愧于心的英猛勇烈,这一幕感动了无数青少年,让无数国人久久难忘。
所以综合这么看下来,1979年《哪吒闹海》满满的浓厚中国元素,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艺术完美结合的伟大产物,我们中华民族发光发热的独特文化,当时得到了亚洲乃至全球动画界的认可。
1980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
1983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获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这里,不得不感谢一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美术电影制片厂,同时也是最辉煌的中国动画界巨擘,为我们带来了无数部极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水墨和剪纸动画片。
说白了,船长觉得那才是我们中国人看的动画,我们不要成天看什么王子公主相知相爱的美丽童话,我们也不是只有孙悟空和白蛇许仙,我们的经典IP多如牛毛,只是尚待优秀动画人的挖掘和缺乏成熟的外部时机。
如今整整40年过去,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再次让哪吒这个家喻户晓的IP成为影视焦点。
最后,这部新动画电影虽然剧情方面改编幅度大,颠覆性大,人设反差大,但原核心之一是保留下来了:哪吒反抗命运的精神,这点值得庆幸,所以很多网友反馈说看得燃烧看得热血,而且这是国内首部IMAX3D动画电影,冲这一个,就值得去支持。
而船长非常喜欢下面这张中国风海报。
对于国漫,我们理应给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但是想要成功甚至铸就经典,纯靠市场营销手段是不行的,归根到底,还是要做出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独特故事,做出能让我们感同身受、昂扬奋发的精神内涵。
我们一点都不想崇洋媚外,我们真的很想有一天,再次像上个世纪那样,沉迷于中国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