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其实很安静

2019-06-02   中财论坛

文/周施梅;欢迎关注中财路论坛

朝北开着门的屋子,一阵风吹过,像幽幽的笛声低低响着。屋子里顿时变得陈旧,仿佛是一段年代久远的时光。

红木桌上,水壶里的水开了,“咕嗞,咕嗞”的沸腾声,起了一阵小小的喧哗,于寂静里,竟似飞流直下的瀑布,激起无数雪白水花的同时,也有着震耳欲聋的声响。

其实很安静。

尤其是水冲泡红茶之后,水不再沸腾,屋子立时寂静起来。仿佛是喧嚣的尘世,忽然落下一阵噼里啪啦的雨。

随后,雨停,阳光透过云层落下,一切都安静了,像是静静等待着什么发生,又像是什么都已发生了,然后是再也没有什么可打破的平静。

我曾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去感受白日所没有的宁静。但那时,又似乎比任何时候都热闹。夜风欢畅,群星闪亮。

活着的人睡去,死去的人却仿佛复活了。他们的相貌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好像从没有离开。

许多往事在眼前重现,是一些剪辑的电影片段,让人流连于逝去的旧光阴,徒添了许多惆怅。

然而此刻,似乎真的静下来了。像一场盛大演出之后,曲终人散,只剩了那么一点子若有若无的余音,袅袅萦绕在空荡荡的场子。

最后,这余音,像一只倦了的小鸟,微弱的叫声停在了某个旮旯或者一个什么地方,之后就无声无息了。

红木桌子主人的妻,一个脸圆且红润如苹果的女子,朴实平淡,眉眼里漾着微微笑意,对来访者,却并不会有一言半语的寒暄。

她既不打破一份平静,也绝不会去掺和进后来的热烈气氛中,却总是适时消失。她的消失,仿佛是随着一阵穿堂风的逝去一样自然。

况且,屋子里少了这女主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如同画作里的留白,让人觉得恰当好处,又在那留白里生出许多想象。

那之后,就是安静,继而是渐渐热闹的气氛了。茶水的颜色浓艳起来,在透明的玻璃壶里妩媚,风情,有着红酒的色泽,也似乎是醇香的酒,让人饮了会有醉意。

饮了茶的人,果然不自觉地微醺起来。仿佛是在波光洌滟的湖上,风柔柔地吹来,空气里有着水的清甜气息。

人,似乎也变得轻盈,心底起了一阵轻快的歌,随着脉搏起伏,却仍是端坐在红木椅子上,抿着嘴边的茶,含笑不语,凝视着红茶的颜色发一会儿呆。

敞开的北门外极繁华。门口两侧皆是商铺,离门口大约五六米远,是一条马路,路边是有些年岁的法国梧桐,树皮斑驳,绿叶摇曳。路上车辆行人,自是络绎不绝。

隔着五六米的距离,亦真亦幻,令人恍惚。屋子里的人,像梦魇的人,走不出那门敞开的屋子,却又能感受到午后明艳的阳光在渐渐稀薄。

屋里屋外,永远是不同的世界。走进来,走出去,仿佛是游离在真实与虚幻。究竟是人走进了一个虚幻的境地,还是虚幻进驻了人的内心?

或许,人有时候自己也不清楚了。

人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很多时候,也许会像个孩子一样听从内心所愿。

譬如,独自穿越大街,去一家烘烤栗子饼的点心铺,眼看着栗子饼烤成油亮的黄,拿在手里热乎乎的,等不及它凉一凉,就咬一口,为的是那股热乎乎的酥软。

或者,去街角那家小店,要上一杯新鲜芒果汁,再从书架上找一本书,坐在那里,一边喝杯子里的芒果汁,一边浅浅地阅读。

其时,夕阳的光就在那扇宽大的西门的玻璃上逐渐淡去。眼看着时光一点点流逝,却并没有惋惜。

有些时光,是需要浪费的。我常常这样想。

初夏的午后,清香的氤氲中,有着真实与虚幻的体验,或者是自己的思想在游离。这是非常奇妙的,甚至有一种微醺的感觉。

只是,当我离了那间有穿堂风的屋子,尘世的熙攘里,红木桌的主人,连同他朴实安静的妻,皆如海市蜃楼里的人物一般了。

隔壁一家厨具店前,倚门而立的女子,身材丰腴,面目姣好,着了一件果绿颜色的裙子,挽着一个发髻,露出一个满月一般的脸盘。

她看向我,含笑、欲言又止的神态,似乎想挽留我,又碍于初见的羞涩,只做一个带笑意的凝视。

也许她会有许多有趣的事情说给我听。

一个极适合一起虚度光阴的女子。

午后的风吹过来,吹过去,纱帘飘动。窗子外一只鸽子旋着飞,自得其乐的样子,像光照下快乐飞着的天使。

一个白色小塑料被风吹起,吹得很高,鸟儿一般忽上忽下地飞,只是,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风把它吹向了哪里呢?它最终的宿命也逃不了落地吧?飞舞,不过是一个泡沫一样很快消散的梦。

倒是阳台上的铜钱草,随着风吹,细细的茎与小荷叶一般的绿叶子,其摇曳的样子,实在是让人心底起了小小的欢喜。

人生的幸福,不就是由这样的小欢喜组成吗?

屋子里,古琴曲《良宵引》,仿佛夹带着世外清凉的风,幽幽地响着。

那个倚门而立、着绿裙的女子,似乎就在这幽幽的古琴曲中踏着步子袅袅而行,向我走来,又渐至远去。

虚度的光阴里,真实与虚幻并存着,但最终都归了沉寂。只有风,拍着窗子,继续在天地之间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