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同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李东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此事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网络热点。
从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突然变成新晋教授博导,聚光灯下被广泛关注,李东始料未及:“一下被推到这个位置,感觉有点突然,于自己而言,更愿意默默地做好科研。”
“在入职前几个月,我就来到长沙,一直泡在学校实验室里做研究,都没时间好好看看这座城市。”
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稳重,从学生到教授的转变,让他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也明白将为此付出更多。
虽然到湖南大学已有几个月,但偶尔还会有学生将李东认作新来的同学,李东也不否认。
指导学生对他而言,就如同在读博士期间指导学弟学妹一般,并无太多不同,只是更多了一份责任。
李东的老家在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父母一直在家务农。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20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随后,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继续留校攻读,今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1年,李东的导师张增星研究员归国加入同济大学,组建团队进行二维材料的研究。大二时的李东,作为团队里的第一个本科生,开始涉足凝聚态的基础和实验研究,由此对物理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攻读博士的第一个学年,李东便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总计已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
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集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于一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被同行评价为“重大的突破”。
这项成果的背后,是李东3年的反复验证。在此期间,李东给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写过信件求证、请求指导,也做了无数次实验,在反复经历过怀疑、否定后,他稳扎稳打地一步步收获着成果。
2017年10月,前往同济大学作学术报告的湖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潘安练,在张增星研究员的推荐下,与尚未毕业的李东相识。经过一番沟通,潘安练极力邀请并促成李东前往湖南大学,继续科研工作。
入职湖南大学后,李东加入了由省政协委员潘安练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进行二维材料及二维材料异质结方面的研究。
对于外界给予的“学霸教授”称号,李东并不认同:“我在初中阶段就不是整天钻在学习里的那种学生,学习成绩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高中时,李东略微偏科,喜欢钻研数学题,文史类的内容也记不太牢;喜欢打篮球,偶尔还会和同学一起约着打游戏;在课堂上,他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最好不要点到我的名字,我很少在老师面前求表现。”
“我的父母一直认为我考上大学就行,从小也没有人给我设立远大目标。在老师的眼里,我并非是一个特别有关注度的学生。
正因如此,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自由度。”李东说,中学阶段的自己想法简单,对待学习认真,却从不在名次上较真,认为只要努力做好当下,就会取得相应的成绩。
正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让李东在2009年以镇安县第一中学第10名、高考620分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
当年9月开学,李东刚步入大学校园,面对来自各个城市的佼佼者,心中曾泛起一丝失落感。
“我从小接受最普通的教育,没有学习课外特长,眼界也并不很高。”李东回忆,他独自背着行囊来上海求学时,第一次坐地铁,还是火车上偶遇的同乡教他怎么购票。
在同济大学物理系8年半的求学时光里,李东认为自己并非是聪明睿智的“学霸”,而是对待科研时喜欢钻牛角尖、甘于坐冷板凳的苦行僧。
“一个样品的完成周期是好几天,有时满心欢喜地拿着完成品去做测试,一不小心,静电就能送它回炉重塑。”李东笑着说,自己经常周末无休、日复一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实验失败了,就重新再做。
而实验室仪器出现故障时,李东也会自己动手维修:“等待专业人员维修往往难解燃眉之急,自己学着维修,反而练就了实际操作能力。”
“不同于其他高校,看中教师是否有在国外求学、研究的经历,湖南大学更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度。”李东说,他对潘安练教授的科研团队和平台早已动心,潘教授对待科研和人才的态度更是让他敬重,“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潜心在物理领域创造成果,回报社会。”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