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糯豆包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炸弹一响,我们就笑”,今年2月,这位年仅4岁的叙利亚小女孩牵动世界人民的心,连年炮火不断的叙利亚,父亲穆罕默德为了不让女儿恐惧爆炸声,与女儿约定“爆炸响起谁先大笑谁就赢”。
面对如此可怕的战争,小女孩的开怀大笑不免让人心疼,同时父亲的做法引人深思。成年人恐惧的战争,小女孩却不怕,那么恐惧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多科学家在早些年就一直疑惑孩子的“恐惧”和“胆小”由何而来,但奈于人性的限制,他们无法用婴儿和孩子来做实验印证自己关于“恐惧情绪”的猜测。
但偏偏有“特另独行”的人愿意打破常规,渴望用不人道的实验来硬着自己脑海中的猜测——这个人就是美国的约翰华生。
约翰华生为了探究孩子胆小的真相,做过一个惨无人道的实验,并以婴儿的名字命名为《小艾伯特实验》。
约翰华生在实验中让年仅9个月的小艾伯特单独接触一些成年人恐惧的东西,如: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
结果发现小艾伯特不仅不恐惧,还会产生好奇,想要触碰。
过了两个月约翰华生再次把这些拿到小艾伯特面前,这次小艾伯特还是没有表现出恐惧。于是约翰华生做出改变,当小艾伯特想要伸手触摸时,便用力敲击悬挂的铁棒,小艾伯特被声音吓得大哭。
在那以后,每次小艾伯特想要触碰时,巨响就会出现,艾伯特仍旧是大哭。
17天以后,约翰华生再次把这些放在小艾伯特面前,不再敲击铁棒制造巨响,但是小艾伯特看到这些东西就哭着逃离。很明显,艾伯特已经对这些食物产生恐惧心理。
最终,约翰华生得出结论,恐惧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练习产生。人类就想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就会怎么发展。
生物学家表示,小艾伯特的恐惧形成可以概括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人与生俱来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就像膝跳反射、手肘反射等。小艾伯特对巨响表示的哭泣就是非条件反射,巨大的声音刺激到人的感官,产生不适。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训练或刺激等。
艾伯特试验后对小白鼠的恐惧就是条件反射,他已经把小白鼠和巨响联系在一起,通过17天的不断训练形成了恐惧。
一:条件反射原理,要酌情掌握
很多家长都会经常埋怨自家孩子胆小怕事,性格不成事,难成大器。可你真的知道孩子胆小的原因吗?
根据条件反射远离,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大部分孩子并非天生胆小,而是受到了后天环境的约束和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记忆深刻的“恐惧回忆”才是导致他们胆小的根本,造成了孩子性格的“蜕变”,让孩子胆小怕事。
综合考虑来看,自家孩子胆小,恰恰说明家长现如今的养育方式,需要做一些细致化的调整,因为胆小很可能是错误养育导致的,要早发现早改善。
二:恐惧心理不利成长,危害不可小觑
家长若是对孩子的害怕恐惧心理置之不理,很容易诱发孩子情绪和性格的质变,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陷入性格陷阱,影响将来的成就。
1)开朗性格会被调控
孩子有了恐惧心理,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会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长此以往,容易引发焦虑失眠等多重心理身体疾病。严重的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做事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难成大事。
2)生活范围会被局限
如果孩子恐惧某些东西或者环境,他会本能地逃避,比如幼儿园、游乐场、海边等等。故意远离一些场景,活动范围局限,成为成长社交的绊脚石。
3)探索潜力会被阻碍
有人害怕蹦极、高度,于是就有了恐高症;
有人害怕游泳,于是就有了深海恐惧证;
有的人害怕抉择,于是就有了选择恐惧症;
有的人害怕人前讲话,于是就有了演讲恐惧症;
有的人害怕接触陌生人,缺乏安全感,就连工作应聘就会害怕,就形成了社交恐惧症......
孩子好奇心无穷,有了恐惧心理,容易阻碍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能力,面对恐惧落荒而逃。深深地打击到自己的内心,产生逃避心理。
1)父母过度恐吓孩子
爸爸妈妈经常用此类语言恐吓孩子,孩子不自觉的对医生、警察、鬼产生恐惧。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把本身虚拟或者并不可怕的事情讲得很可怕,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太多恐惧的种子。毁掉一个孩子,“吓唬”得越厉害越好!
2)父母过度保护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旋转木马,只有你的孩子抱着你不撒手
”不许玩旋转木马,掉下来怎么办“,一句话孩子便会对旋转木马产生恐惧。
儿童产生恐惧的机制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其所做出的反应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一方面原因是母亲怀孕期间紧张,过度忧虑,另一方面与家长对孩子过多进行限制或者保护过度、溺爱等有关。如果父母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自由,他会怀疑多余信任,不敢尝试新鲜事物,胆子也越来越小。
3)父母给孩子贴“胆小”标签
邻居家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不跟同学玩,妈妈主动说:“我们家孩子胆子小,放不开。"
小时候,父母贴的标签往往会伴随一生。如果你给孩子写了定义,无形中给了孩子暗示,即便不胆小也会慢慢胆小起来。
1)正确认识恐惧
举个例子,很多宝宝惧怕电动娃娃,不是因为娃娃长得可怕,娃娃的快速移动、巨大声响会刺激到宝宝的感官,产生不适。
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安抚并尝试讲道理,告诉他声音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移动,慢慢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随意吓唬孩子。面对孩子的恐惧,父母不要过度紧张,你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更加恐慌。
2)给予鼓励信任
6岁之前,身体发育不全使得孩子无法表现勇气,由于年龄小,宝宝能动性低、身体脆弱,容易形成恐惧心理。二来他们的皮肤脆弱,痛感升级,也许碰到某些事物感到不适,就会形成恐惧。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和信任,大胆尝试新事物,消除恐惧心理。
3)父母引导示范
孩子面对新鲜事物难免会有陌生感,爸爸妈妈一定要亲自引导示范。
举个小例子:妈妈带着3岁的宝宝去学跆拳道,但是宝宝不愿意擅长,无论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最后妈妈提出自己参与上课,孩子在一旁观看,最终成功带入课堂。
有时候,孩子只是怕受伤或者害怕陌生环境,父母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宝宝减少恐惧,勇敢迈出第一步!
PS: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