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甘肃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在完成紧张抗疫任务的同时,还写下了这些天来真实的感受。
“最欣慰的时刻,莫过于送治愈患者出院”
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唐霞写下战“疫”日记
2020年3月2日武汉小雨
1735公里,这是地图上标注的镍都金昌与江城武汉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是我在武汉思念家乡亲人的距离。今天是我来到武汉的第11天。与往常一样,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手套、护目镜,再加上一双硬邦邦的大水鞋,我又进入了战斗状态。
2月25日,我被分配到了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担任呼吸与危重症一病区第一治疗组组长,作为入选甘肃省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专家组的我,承担着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拉锯战。
在短短时间里,我认识了“一老一少”两位患者朋友。86岁的申奶奶是我们接管的患者里年龄最大的,由于听力不好,跟医生交流比较困难。因为隔离病房不能有家人陪伴,申奶奶跟我们一直闹脾气,见到有医护人员来就吐口水、扔东西,给她发的饭不吃,不配合检查抽血,要是走近了她就会抓扯医护人员。要知道,这里可是隔离病房,所有的患者都是确诊的新冠肺炎,如果防护服破损或口罩脱落被感染的风险极大,怎么办?于是,我们对申奶奶实行拉锯战,轮流上阵劝说,一拨又一拨,不厌其烦,终于感动了申奶奶。第二天申奶奶开始吃东西了,第三天配合抽血检查及输液治疗了,现在申奶奶不但配合治疗,还劝病区的老年患者要好好听医生的话,好好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还有“一少”是2月27日福利院送来的智力低下患者,其实他的真实年龄已经20岁了,但是智能水平与4岁的儿童差不多。他在病房里呆不住,一会儿跑出来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一会儿又要跑出来找东西玩。为了让他配合治疗,护士姐姐们对他格外的操心,给他折飞机,放动画片,还把自己的零食带给他吃。在护士姐姐们“糖衣炮弹”攻击下,这两天他也变乖了,很听医护人员的话,病情也慢慢好起来了。
由于新冠肺炎患者发展变化快,身为组长的我关注病区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每天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隔离衣巡查患者,每天要将危重病人的病情提交专家组会诊讨论后,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因为和患者沟通比较多,加上进入隔离病房之前不敢多喝水。等到工作结束,嘴巴已经干到开裂,一口气就能喝掉一整瓶水。但看到病人有所好转时,一切付出和不容易都变成了值得。我最欣慰的时刻,莫过于送走治愈出院患者的时候。患者对我说:待到疫情过去,让我认真地看看你的脸,记住你的名字!我们约定:待到疫情过去,摘下口罩,握手拥抱,共赏樱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雒焕素整理(图片系唐霞提供)
“这次住院彻底改变了我对医生的看法”
患者给援鄂医疗队定西市人民医院队员赵信燕发感谢微信
兰州晚报讯 时间过得真快,距定西市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员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园区上岗已一月有余,战“疫”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湖北每天新增确诊患者下降到100多例,治愈出院患者每日高达2000多例,全国除湖北外每天新增确诊患者更是下降到个位数,中国战“疫”已经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团结一心,连续奋战,不仅治愈了许多患者的肺炎,而且给予患者精神抚慰和鼓励,白衣天使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位患者,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1月29日,与定西市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员赵信燕同时进到病区的患者刘先生,感受了他人生中至今唯一一次的住院经历,其间心情悲喜交加,永生难忘。2月27日零时12分,刘先生给他的主管医生赵信燕发来如下信息,令人动容。
“好医生,希望今后咱们能成为好朋友。我这一生头一次进医院,今天29天了,这次在医院彻底改变了我对医生的看法。平时经常听到的都是对医生的负面评价。通过这次疫情我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伟大,是你们牺牲自己,舍小家顾大家,医院就是战场,真正的发扬了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是您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立下誓言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做个好人,做个对社会负责的有贡献的实实在在的好人。感谢您及您们甘肃省医疗团队!”
3月3日,刘先生的主管医生赵信燕说,胸部CT检查结果好了许多。刘先生,春天来了,我们真诚祝愿您尽快痊愈出院,和家人团聚。
通讯员马真金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牛小亚
“每天都有一批患者病愈出院,我们也收获了无数的感恩”
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岳伶俐援助武汉满1个月
兰州晚报讯 3月3日,金昌市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从一线发来消息:近期,随着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大批患者陆续出院,疫情得到明显好转。从最初的人满为患,到看着自己救护的患者一批又一批的出院,金昌市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由衷的感到高兴,因此,他们用文字抒发着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方舱医院有一面心愿墙,上面写满了医护人员的愿望。岳伶俐在心愿墙上写道:早日康复,余生无难!加油!
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岳伶俐是金昌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一名医务人员,看着患者陆续出院,岳伶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明天就是援助武汉满1个月的日子!从2月7日入仓,仓里人满为患,甚至还有许多人在等床,看着那一张张焦急、恐惧的面孔,叫我一次次泪目,短短1个月时间,医护人员和死神赛跑,用自己的专业、用自己的无畏,努力与病魔斗争,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实现了‘床等人’的目标,这几天每天都有一批患者相继病愈出院,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无数的感恩、感谢!其实,这就是幸福!足矣!从这里我们读懂了中华民族的魂,我们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战‘疫’必胜!加油,所有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雒焕素
“我们再多努力一点,疫情就会早一点结束”
定西市人民医院护士长南小莉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专门做咽拭子标本采集工作
兰州晚报讯 “啊!嘴巴张大。”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咽拭子采集处,定西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长南小莉将压舌板放进患者的口腔往下一摁,迅速伸出消毒长棉签,对方一咳,采样成功,动作一气呵成。她的工作中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场景。
3月4日,南小莉来到武汉方舱医院已整整1个月。最初的两周,她在病区护理患者,接下来的两周则担起具有高度暴露风险的咽拭子标本采集工作。采集第一周患者较多,最多一天采集了130例,第二周患者人数有所下降,每天采集三四十例,两周下来日平均采集60例。新冠肺炎的确诊,需通过采集咽拭子标本做检验,这项工作要求医护人员直接面对采集对象口腔。对于采集者来说,每一次采集咽拭子标本都是承受一次危险。咽拭子采集者直接面对人的气道,将棉签近距离伸进患者喉咙,擦拭咽后壁或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患者一个张嘴的动作,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甚至有些患者会干呕、咳嗽、打喷嚏、飞沫四溅,如果采集对象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产生带病毒的高速气流飞沫,这对于近距离采集的医护人员存在极高风险。
“我有时甚至可以看到飞沫从患者喉咙喷向我的面罩。”南小莉说。全副武装工作对采集人员也是巨大考验,经常会感觉憋闷缺氧,护目镜很快就被雾气遮挡视线,既挑战身体极限,也让她们感到巨大压力。南小莉最多的一天采集了130例咽拭子,累了就在凳子上坐会,她说:“我们的再多努力一点,疫情就会更早一点结束。”当前,战斗仍在继续,南小莉依然疲惫而又充满干劲的奔跑在战“疫”最前沿。
通讯员马真金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牛小亚文/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gq1qXABgx9BqZZIss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