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落水怎么救?宁波消防教你几招,快收藏

2020-06-24   宁波发布

原标题:有人落水怎么救?宁波消防教你几招,快收藏

每到暑热时节,各地频发青少年溺水事件,一次又一次刺痛全国网友的心。作为专业救援知识不足的普通市民,面对他人落水,究竟该如何施救?有哪些最常见的施救方式和工具?日前,宁波海曙消防救援大队在柳西河进行了一场公开水域救援演练,现场展示了多种有效的施救方案,一起来看。

伸、抛、划、游——

最常见的4种救助方法

根据“中国消防”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数据, 落水者溺水后,不超过5分钟就会失去意识,10分钟左右就会导致死亡。而那些捡回一条命的人,六成以上会有严重的脑损伤。所以,溺水急救,时间就是生命。

海曙消防救援大队南门站站长熊略介绍,如果身边能有趁手的工具,能够切实起到救人的作用,那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成功率大大提高。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除了救生圈、救生衣、安全绳等专业救援设备,竹竿、绳子、泳圈以及一些有浮力的物品,都能拿来一用,至少可以保证落水者不那么快沉下水,呛水乃至溺水。

这里,就涉及普通市民施救最常见的4种手段,熊略将其归纳为 四个字“伸、抛、划、游”。

伸,就是用竹竿、树枝、拖把、钢管等身边能找得到的任何竖长状物品,越长越好,越结实越好。这是保证施救者自身安全,也是一种营救落水者最快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抛,主要指救生圈、泳圈等救生器材,或者容积较大的饮料瓶、塑料桶等。“这一点要求的就是浮力,而且越多越好,最好是捆绑在一起。”熊略说,能够抛到落水者身边的还有绳子等物,最好能在顶端系上砖头、石块等重物,以保证能“精准投递”,同样也要求越长越好。

“划”,指的是借助船艇靠近落水者,在“伸”和“抛”的基础上进行救援。

“游”,是市民最直接介入的一种施救手段,却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施救手段的有60%的“双溺”可能,也就是施救者、落水者双双溺亡,须谨慎采用。

如何自制简易救生衣?

消防部门现场演示

消防部门还推荐了一种自制的简易救生衣,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材料很简单,就是矿泉水瓶,但是一两个不够,最好有6个、8个甚至更多,这样浮力就越大。首先得找来一件宽松、单薄些的T恤,将矿泉水瓶拧紧在衣服上,具体方法是瓶盖在衣服正面,瓶身在衣服背面,正好一前一后将衣服“咬”住,越紧越好。 前后、上下都要对称,上面2个,下面也要2个。

自制好的救生衣,可以有两个用途,一是给落水者用——把领口、下摆系紧、扎牢,成为一个球状,类似浮力球,准确地扔到落水者身边去方便其抓住。

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给施救者用。必须注意,要先套好衣服,再拧水瓶,背面要有人协助,如果是先拧好水瓶再套衣服,可能穿戴不顺利,反倒耽误时间。海曙消防救援大队南门站站长助理徐浩叫来另一名消防员进行现场演示,反复强调,“最后一步,一定要把下摆系好、打结,扎在裤带里,不然下摆飘起来,这个自制救生衣就没起到作用。

除了自制简易救生衣,徐浩还介绍了矿泉水瓶的另一个用法,“扔2个矿泉水瓶给落水者,一左一右夹在脖颈处,也能借助浮力,保证嘴鼻停留在水面之上,为救援争取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号的塑料瓶、饮料瓶效果更佳,总之,无论是橡胶轮胎还是桶装水瓶,有浮力的都能救命。

游泳有风险,下水需谨慎

安全意识要跟上,自救经验要掌握

公开数据显示,在我国,不到25岁的年轻人,特别是1到4岁的小朋友,是溺水的主要受害者。和车祸、触电、意外跌落等相比,溺水一直是儿童和青少年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因自然条件复杂,加上安全意识的不足,农村孩子的溺亡率是城市孩子的2倍。

据了解,频发的溺水事故,一直都在警方的关注视野内。根据我市警方2019年发布的资料显示,冬夏两季是溺水警情高发时段,特别是7月份会达到峰值。梳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的数据可知,在成年人溺水事件中,野泳高居第一位。其中,村镇河道、城区江河是成年人溺亡高发水域。

来源:宁波市消防支队

文字:马涛

编辑:沈晓燕

游泳需谨慎,下水要当心!